“雨柱京味楼”开业当天宾客盈门、座无虚席,看着弟弟忙得脚不沾地却满脸红光,何雨阳知道,属于何家的商业版图,该向北平的城市肌理深处延伸了。
1979年的北京,三环外还散落着农田与村落,四环、五环更是一片荒芜,可在何雨阳眼中,这些被人忽视的土地,正是未来数十年城市扩张的核心命脉。
他当即动用科创集团的资金与人脉,直奔北京市规划局,目标明确——拿下三环至六环内的核心地块,签订为期100年的租赁合同。
彼时的土地租赁政策尚在探索阶段,100年的租期堪称“天方夜谭”。
规划局的领导看着何雨阳递来的申请,连连摆手:“何先生,最长租期也就20年,100年的合同,我们没这个权限批。”
何雨阳早有准备,拿出那份曾给邓先生看过的经济规划,指着其中的城市发展预判:“领导,您看,未来北平会像香港一样,城区不断外扩,三环、四环迟早会成为核心区。我租地不是为了短期炒作,而是要建大厦、盖工厂、修住宅,带动就业和经济发展。100年的租期,能让我放心投入巨资搞建设,这对北平的长远发展有利无害。”
他又承诺,所有项目都会遵循城市规划,优先建设基础设施,同时解决当地居民就业,还会捐赠部分资金用于周边学校、医院的建设。
加上何大清的老部下从中协调,以及科创集团在香港的实力背书,最终,规划局破格批准了申请。
三环至六环内,共计数千亩土地,以极低的价格签订了100年租赁合同,这份合同后来被称为“北平最具远见的土地协议”。
拿到土地后,何雨阳立刻从香港调来了顶尖的建筑设计团队与施工队伍,制定了“分区规划、分批建设”的战略,让北平的城乡结合部,一夜之间变成了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
三环地块紧邻市中心,何雨阳将其定位为“商业+居住”双核区。
他亲自敲定设计方案,在靠近国贸的位置,规划了一栋30层的“科创中心大厦”——这在1979年的北平,堪称摩天大楼。
大厦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外立面镶嵌玻璃幕墙,底层是商场,中间楼层是写字楼,顶层是科创集团的北平总部。
施工队日夜赶工,塔吊林立,吸引了无数北平市民驻足围观,都在议论“这栋楼怎么能盖这么高”。
大厦旁边,同步建设了“京韵花园”高端住宅区。不同于当时普遍的筒子楼,这里是低密度的多层洋房,带独立庭院与阳台,配备集中供暖、天然气管道(当时北平多数居民还在烧煤),甚至引入了香港的物业管理模式——保安24小时巡逻,垃圾上门回收,绿化专人维护。
“这哪是住宅啊,简直是小洋楼!”第一批入住的居民,看着家里的天然气灶和暖气,感慨不已。
何雨阳还在小区周边建设了商业街,引入了超市、药店、咖啡馆等配套,让这里成为北平第一个“一站式生活社区”。
四环地块被规划为“产业+民生”融合区。何雨阳在这里建起了“北平电子产业园”,引入了科创集团的核心技术,建设了半导体工厂、家电组装厂、研发中心,从香港和国外引进先进设备,生产的彩色电视机、洗衣机等产品,不仅供应国内市场,还通过香港出口到东南亚。
工厂优先招聘当地居民和返城知青,提供远超当时平均水平的工资和福利,解决了数千人的就业问题。
产业园旁边,建设了大规模的“安居小区”。这里以多层住宅为主,户型方正,价格亲民,专门面向普通工薪阶层和工厂职工。
何雨阳坚持“配套先行”,小区内建设了幼儿园、小学、菜市场、运动场,甚至规划了公交站点,让居民“足不出小区,就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当时有职工感慨:“在陈先生的工厂上班,住陈先生盖的房子,孩子能在小区里上学,这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
五环地块远离市区,何雨阳将其打造为“工业+物流”核心区。
这里建设了大型的机械制造厂、汽车零部件厂、食品加工厂,承接了科创集团的中低端生产环节,同时为北平的其他企业提供配套服务。
工厂采用先进的环保技术,建设了污水处理厂和废气净化设备,避免了环境污染,这在当时的工业建设中极为罕见。
为了打通物流通道,何雨阳在五环建设了“华北物流中心”,修建了大型仓库、集装箱码头(连接京杭大运河)和货运站,配备了从日本进口的叉车、起重机等设备,实现了“货物仓储、运输、配送”一体化。
物流中心不仅服务于科创集团的产业,还对外开放,为北平的外贸企业提供物流服务,极大地提升了北平的物流效率。
六环地块当时还是一片农田,何雨阳没有急于开发,而是进行了初步的土地平整和基础设施规划,预留了地铁线路,高速公路接口和产业用地。
他对团队说:“六环的价值,要在几十年后才能体现。我们现在做好规划,未来这里会成为北平的新兴城区,承接高科技产业和高端人才。”
建设过程中,何雨阳始终坚守“质量第一”的原则。他亲自带队检查工地,要求施工队严格按照设计标准施工,不允许偷工减料。
有一次,他发现某工地的钢筋规格不达标,当场下令拆除重建,并处以重罚:“我们盖的房子、建的工厂,要能住一百年、用一百年,不能辜负这100年的租期,更不能辜负老百姓的信任。”
短短两年时间,三环的科创中心大厦拔地而起,成为北平的新地标;四环的电子产业园机器轰鸣,安居小区人声鼎沸;五环的物流中心车水马龙,工厂生产如火如荼。
何雨阳的建设,不仅改变了北平的城市面貌,更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建筑、建材、物流、服务等行业都因此受益,为北平的改革开放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何雨柱的酒楼生意越来越火,看着大哥盖起的一栋栋大厦、一座座工厂,由衷地赞叹:“大哥,你这眼光,真是绝了!现在三环的地,价格已经涨了十倍都不止,你这100年的租赁合同,简直是捡了个大便宜!”
何雨阳笑着摇头:“不是捡便宜,是看清了未来。做生意要懂得布局,尤其是土地这种不可再生的资源,提前占住坑,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站在科创中心大厦的顶层,何雨阳俯瞰着脚下正在崛起的城市,眼神坚定。他知道,这些大厦、工厂、住宅,不仅是他商业帝国的根基,更是他留给这片故土的财富。
100年的租赁合同,承载着他对未来的预判,也承载着他对家国的深情。他要让这些建筑,见证北平的繁华,见证中国的崛起,更见证何家三代人,与这片土地共生共荣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