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时间,在何雨阳的全力协助下,王府井那栋两层小楼完成了一场脱胎换骨的蜕变。
从陈旧的绸缎庄,变成了兼具京味底蕴与现代舒适感的“雨柱京味楼”,而何雨柱也在兄长的点拨下,推开了先进管理理念的大门。
装修一开始,何雨阳就调动了香港的专业设计团队与北平本地的施工队,双线并行、昼夜赶工。
他深知1979年的北平餐饮还停留在“吃饱就行”的阶段,便提出“传统韵味+现代体验”的核心思路:一楼大堂保留青砖地面,悬挂红灯笼与手绘京味市井图,八仙桌配太师椅,却在桌底加装了防滑垫,墙角暗藏通风系统,解决了传统酒楼油烟重、空气闷的问题。
二楼雅间以“南锣鼓巷”“烟袋斜街”等胡同命名,墙面采用浅灰色壁纸搭配木饰线条,既显雅致,又配备了当时罕见的沙发休息区与独立卫生间,甚至预留了空调安装位(何雨阳已从香港调运了首批空调设备)。
“哥,这卫生间都装到雅间里了,会不会太浪费?”何雨柱看着工人安装马桶,有些心疼成本。“不浪费。”何雨阳指着设计图,“以后来酒楼消费的,有达官贵人、有外地客商,舒适感就是竞争力。别人没有的咱们有,才能留住回头客。”
他还特意叮嘱施工队,在厨房安装了不锈钢操作台与排烟管道,将后厨与前厅彻底隔开,既保证卫生,又避免油烟飘进用餐区——这在当时的北平酒楼里,堪称首创。
装修的同时,何雨阳已开始向何雨柱灌输后世的餐饮管理逻辑,每一个理念都结合实际操作,听得何雨柱频频拍大腿。
“咱北平人待客讲究客气,但开酒楼得有标准。”何雨阳拉着何雨柱,给新招的二十名服务员做培训,“第一,微笑服务——客人进门,三米内要主动问好,笑容得露八颗牙;第二,响应及时——客人举手,十秒内必须上前,点单、添茶、催菜都要应声;第三,记住熟客——把常来的客人喜好记下来,比如张局长爱吃辣、李老板不喝酒,下次主动对接,客人会觉得受重视。”
他还设计了简单的服务流程表:客人进门→引座→递菜单→点单(推荐特色菜)→上菜(报菜名)→用餐中巡台→结账→送出门,每一步都有明确要求。何雨柱跟着示范,亲自给服务员演示如何摆台、如何端菜(手指不碰餐盘边缘),原本只会“吆喝上菜”的伙计们,渐渐学会了轻声细语、周到贴心。
何雨柱的厨艺是招牌,但何雨阳知道,“凭感觉做菜”做不出连锁规模,必须标准化。他让何雨柱把每道菜的配方、火候、分量都记录下来:“比如你最拿手的红烧肉,五花肉要选三层肥瘦的,每块切成3厘米见方,冰糖放20克,生抽15毫升,小火炖45分钟,差一分钟都不行。”
他还从香港带来了电子秤与计时器,让后厨员工反复练习,直到每道菜的分量、口感都保持一致。
同时提出“食材溯源”理念:“猪肉要从指定屠宰场进货,蔬菜每天清晨去菜市场挑选,海鲜从天津港新鲜运过来,每一批食材都要记账,万一出了卫生问题,能查到源头。”
何雨柱起初觉得麻烦,但照着做了几天,发现后厨效率高了,浪费少了,也就彻底服了。
“开门不能等客来,得主动拉客。”何雨阳给何雨柱策划了开业活动:“前三天,凡到店消费的客人,每桌送一道招牌菜‘宫廷秘制肘子’;消费满5元,送一张‘下次用餐减1元’的优惠券;对了,还要请北平的报社记者来试吃,让他们写篇报道,这叫‘媒体宣传’。”
他还提出了“会员制度”的雏形:制作木质会员牌,累计消费满50元的客人可成为会员,下次用餐享9折优惠,生日当天送长寿面与果盘。
“哥,这都是你在香港玩剩下的?”何雨柱拿着会员牌,觉得新鲜又实用。“是验证过的好办法。”何雨阳笑道,“做生意要懂‘回头客经济’,让客人觉得划算、有面子,才会常来。”
何雨柱以前在食堂,记账全靠脑子记,何雨阳便给酒楼配备了专业的会计与出纳,设计了“收支两本账”:“每天的食材采购、员工工资、营业额都要记录在册,每周盘点一次库存,月底核算利润。”他还教何雨柱“成本控制”:“比如香菜、葱花这些配菜,不要浪费,边角料可以做员工餐;水电要随手关灯关水,这些都是隐形的利润。”
针对员工激励,何雨阳提出“底薪+提成”制度:“服务员每月底薪20元,每拉来一位新客人,提成5角;厨师做出的菜品被客人夸奖,每次奖1元。”这一下点燃了员工的积极性,原本磨洋工的伙计们,主动热情了不少。
一周后,“雨柱京味楼”正式揭开面纱。红灯笼高悬,门楣上的金字招牌熠熠生辉,大堂里桌椅整齐,雅间里窗明几净,服务员身着统一的蓝布旗袍,笑容满面地站在门口迎客。
何雨柱穿着崭新的中山装,站在酒楼门口,看着这一切,心中满是感慨——若没有大哥,他可能还在琢磨“怎么把菜做好”,而现在,他已经懂了“怎么把店开好”。
“哥,谢谢你。”何雨柱握着何雨阳的手,语气真诚,“这一周,比我在轧钢厂干十年学的都多。”
何雨阳拍了拍他的肩膀:“酒楼是你的,我只是帮你搭了个架子。接下来,就看你的手艺和这些管理方法,能不能留住客人了。”
话音刚落,就有客人被酒楼的气派吸引,陆续走进门来。服务员立刻上前问好,引座、递菜单一气呵成;后厨里,何雨柱按照标准化配方,指挥厨师们紧张有序地备菜,不锈钢操作台上,食材摆放得整整齐齐。
何雨阳站在角落,看着眼前忙碌而有序的景象,嘴角露出了笑容。
他知道,“雨柱京味楼”不仅是弟弟的梦想载体,更是他将后世管理理念引入北平的第一个试点。
而这颗种子,终将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长成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