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都市言情 > 丈母娘不是娘 > 第159章 又上公社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文志远被调走的消息,像一把淬了冰的锥子,扎在孙大成心口。

那股子刚冲上脑门的火气和血性,瞬间被冻住了。他松开尹其怀的衣领,往后退了两步,脚下踩着松软的田埂,人却觉得像是踩在棉花上,浑身发飘。

天边的太阳正在往下沉,把西边的云彩烧得通红,像一大片凝固的血。田野里的风吹过来,带着早稻的香气,可孙大成闻着,只觉得一股子萧瑟。

他还能说什么?去县里找林书记?文志远不过是说了句“实事求是”,就被发配到山里“接受再教育”了。

他孙大成算个什么东西?一个没名没分的庄稼汉,跑到县里去闹,说亩产一千斤是假的,这不是指着鼻子骂领导说谎吗?

下场恐怕比文志远还惨。

可不闹,就得眼睁睁看着全村人挨饿。交完公粮,剩下的那点谷子,能撑到过年就算烧高香了。明年开春,青黄不接的时候,拿什么填肚子?

尹其怀看着他煞白的脸,知道他想明白了。老人家的腰弯得更低了,脸上的皱纹像刀刻的一样,写满了无力和悔恨。“大成,这事……都怪我,是我没用,顶不住……”

“现在说这些还有什么用。”

孙大成打断了他,声音沙哑。他抬头看着那片血红的晚霞,看了很久,直到那红色一点点淡下去,变成了灰紫色。

“还要多少天开始收割早稻?”

他忽然问。

尹其怀愣了一下,掰着指头算了算:“快了,最多十天,就能收割了!”

“十天……”

孙大成低声重复着,心里飞快地盘算着。收购粮食的人,估计也就在这十天半个月里下来。

时间不多了。

他转过身,拍了拍裤腿上的泥,对尹其怀说:“走吧,去食堂看看。”

尹其怀没动,耷拉着脑袋:“我不去了,没脸见人,也吃不下。”

“天大的事,也得吃饭。”

孙大成一把拉住他的胳膊,力气大得不容反抗。

“走。”

天色擦黑,柳树湾的公共食堂里已经点上了煤油灯。昏黄的灯光下,黑压压地挤满了人。食堂其实就是村里最大的那间祠堂改的,正中间“蔡氏祠堂”的牌匾早被摘了,换成了一句红漆写的标语。

村民们排着长长的队,一个个面黄肌瘦,眼神里没什么光彩,机械地把手里的瓦罐、粗碗递进打饭的窗口。

孙大成和尹其怀排在队尾。他伸长脖子往窗口里的大木桶里看,心又沉了半截。桶里装的根本不能叫饭,是清得能照见人影的米汤,里面飘着一些切碎的野菜和黑乎乎的红薯藤。

偶尔能从勺子底下带上来一两块小指头大的山芋,就算是改善伙食了。

这就是全村人干了一天重活之后,能吃到的东西。

孙大成想不明白,他在郭村,虽然也吃得不好,但好歹是干饭,能吃饱。怎么到了柳树湾,就惨成了这个样子?

轮到他们,打饭的婶子看见是尹其怀,手里的勺子特意往桶底下沉了沉,想多捞点干货。尹其怀连忙摆手:“跟大伙儿一样,一样就行。”

两人端着几乎全是水的“饭”,没往人堆里挤,找了祠堂门口一块拴马桩,一左一右蹲了下来。

“稀了。”

孙大成喝了一口,除了水味和一点点野菜的苦涩,尝不出别的味道。

尹其怀叹了口气:“没办法,粮库里快见底了。只能多掺点菜叶子,让大家伙肚子有点东西垫着。这也是我没办法的办法。”

孙大成没接话,他把碗里的东西几口喝完,肚子里是暖和了,可还是空落落的。他抹了把嘴,把这次去郭村的所见所闻,简单说了一遍。

“……他们那儿,虽说也搞大食堂,但没咱们这儿这么惨。家家户户看着,精神头都还足。”

“那是山区。”

尹其怀把碗放在石墩上,声音里透着羡慕。

“山里能吃的东西多。山里红、野板栗、各种菌子,咱们这儿没有的野果子,人家山上遍地都是。交完公粮,地里收成不够吃,还能上山找补。咱们呢?咱们柳树湾就是一片平地,除了地里种的,连棵能吃的野果树都难找。地里没了收成,就只能饿肚子。”

尹其怀的分析很实在。孙大成不吭声了,他知道再纠结这个也没用。当务之急,是解决那“亩产一千斤”的催命符。

未来的日子会更难过,这是卯吃丁粮了。

他把空碗重重地放在地上,发出“当”的一声闷响。周围几个吃饭的村民闻声看来,见是孙大成,又默默地低下了头。

“尹叔!”

孙大成抬起头,眼睛在昏暗的光线下亮得吓人。

“我不能眼睁睁看着大伙儿饿死。”

尹其怀浑身一震,看着他。

“收购粮食不是还有十来天吗?”

孙大成站了起来,高大的身影在地上投下一片阴影。

“明天,我去镇上走一趟。文书记不在了,总有新来的书记。我去跟他谈,去求情!我就不信,这天底下没有一个讲理的地方!”

他虽然不是大队书记,可这村里,除了他,也没人敢出这个头了。

尹其怀的嘴唇哆嗦起来,他看着孙大成,像是看到了救星。

他这几天被这事压得喘不过气,觉都睡不着,头发一把一把地掉。他实在没脸再去公社了,去了也是挨训,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大成……你……”

尹其怀激动得站了起来,一把抓住孙大成的手,那双干瘦的手,冰凉冰凉的。

“太谢谢你了,太谢谢你了!这事……这事本该是我去,可我……我真的没脸了。我知道,你婆娘和娃在学校吃商品粮,饿不着,你这么做,完全是为了村里,为了大家伙……我……我替全村老少谢谢你!”

“没什么。”

孙大成的声音很平静。

“我不出这个头,谁愿意出这个头?总不能都伸长脖子等死。”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孙大成揣了两个冷的红薯,就出了门。从柳树湾到杨柳公社所在的镇上,十几里地,没有车,全靠一双腿。

他走得很快,心里揣着事,也感觉不到累。一个小时不到,镇子的轮廓出现在晨雾里。

他没直接去公社大院,而是先拐了个弯,往丈人王郎中家走去。他还饿着肚子,得先填饱了,才有力气去跟人掰扯。

王郎中正弯着腰扫地。看见女婿一大早风尘仆仆地赶来,老人有些意外。

“大成?怎么又来了?村里不忙了?”

“爹。”

孙大成叫了一声,自己找了个板凳坐下,肚子不争气地叫了一声。

王郎中的婆娘从后院出来,一看女婿这模样,心疼道:“看这孩子,肯定是饿着肚子赶来的。等着,我给你下碗面条去。”

孙大成也没客气。很快,一碗热气腾腾的手擀面就端了上来,上面还卧着一个金黄的荷包蛋。孙大成道了声谢,埋头就吃,风卷残云一般,连汤都喝了个精光。一碗面下肚,浑身的力气才算回来了。

“爹,郭家那姑娘,怎么样了?”孙大成抹了把嘴,问道。

提起这个,王郎中放下手里的扫帚,说道:“我仔细看过了,也问了。她这个病,是打小在水里泡出来的毛病,伤了肾气。西医叫肾病,咱们中医上,这叫‘痹症’,风寒湿邪侵入筋骨,淤积在里头了。病根子深,得慢慢调理。”

“能治好吗?”

“能。”

王郎中点点头,神色很自信。

“我已经给她开了方子,先吃一个月的药,把体内的寒湿给逼出来。一个月后,再来复诊,我再根据情况换方子。只要坚持吃药,好好将养着,断根不难。”

孙大成松了口气。

正说着,里屋的门帘一挑,郭伦兰的娘端着个药罐子走了出来。她看到孙大成,先是一愣,随即脸上堆满了感激的笑容,快步走过来,差点就要给孙大成跪下。

“孙同志!哎呀,你可真是我们家的大恩人啊!”

孙大成赶紧起身扶住她:“婶子,你这是干什么,使不得。”

“使得,使得!”

妇人眼圈都红了。

“要不是你,我们家兰子这病还不知道要拖到什么时候!王郎中真是神医啊,兰子才喝了两天的药,就说身上舒坦多了,肿也消了些。这真是……真是救了我们全家的命啊!”

为了省钱,她们母女俩没去住旅馆,就在杂物间里打地铺。王郎中两口子心善,也没收她们的钱,管吃管住。

郭伦兰也从里屋走了出来,她的脸看着是比前两天消了些肿,气色也好了一点。她站在门口,对着孙大成深深地鞠了一躬,嘴唇动了动,小声说了句:“谢谢孙大哥。”

“别客气,好好养病。”

孙大成有些不自在,他应付不来这种场面。

跟丈人和郭家母女告辞,孙大成离开了药铺。他心里那块关于黄四郎的石头,总算是挪开了一半。

他又走到了杨柳公社小学。

学校里还没上课,王玉霞正站在办公室门口,看着院子里追逐打闹的孩子们。孙月穿着一件带补丁的花布褂子,正和几个小女孩在跳皮筋,小脸红扑扑的,笑得咯咯响。

看到孙大成,王玉霞脸上的笑容淡了些,迎了上来,把他拉到一边,低声问:“你怎么又来了?还是为村里报产量的事?”

孙大成点点头。

王玉霞的眉头皱了起来,她知道自己男人的脾气,又犟又硬。

她伸手帮他理了理有些乱的衣领,眼里的担忧藏不住:“大成,我知道你为村里好。可是现在这世道,跟以前不一样了。文书记就是个例子。你去找新来的领导,可千万要沉住气,话要好好说,别跟人顶牛。咱们胳膊拧不过大腿,万一……”

她没说下去,但意思孙大成明白。

“我知道。”

孙大成握了握她的手,那只教书育人的手,温暖又柔软。

“我有分寸。你放心。”

他嘴上说着放心,可王玉霞怎么可能放心。她一个月的工资四五十块,是这个家最大的经济来源,也让孙大成在村里挺得起腰杆。可她也知道,钱买不来太平。她这个男人,骨子里就是个要把所有事都扛在自己肩上的人。

“爸爸!”

孙月发现了他,像只小燕子一样飞奔过来,一头扎进他怀里。

孙大成一把抱起女儿,在她脸上亲了一口,那颗因为村里事而变得坚硬冰冷的心,才算有了一丝暖意。

他抱着女儿,看着妻子担忧的脸,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忍着,尽量给人家讲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