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影视公司的制片人王凯带着合作提案走进校园戏剧节的筹备办公室时,岳川正对着舞台剧的巡演日程表核对细节,桌上还摊着几所学校反馈的小演员成长笔记。
提案首页印着“《叶痕陪你长大》校园单元剧+少儿影视展映”的核心方案,王凯指着墙上循环播放的舞台剧彩排片段:“校园舞台剧的口碑已经传到影视圈,老师、家长和孩子都认叶痕的成长理念,单元剧能把绘本、舞台剧的内容具象化,覆盖更多没机会看巡演的校园,影视展映还能进一步扩大Ip的教育影响力。”
岳川指尖划过提案里的单元剧选题框架,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前世“校园成长单元剧+少儿影视展”的成熟逻辑——以单元剧形式适配校园碎片化观看场景,用真实校园故事强化代入感,借影视展映打通教育与文娱的联动通道,让Ip从舞台延伸到银幕,形成“绘本+舞台剧+剧集”的校园文娱矩阵。
“可以,”他当即点头,“单元剧做12集,每集20分钟,按‘校园自然’‘亲子陪伴’‘同伴互助’三大主题划分,我担任总编剧兼总导演,剧情取材于真实校园生活,融入绘本和舞台剧的核心元素,不搞虚构冲突;
夏晚晴负责剧集音乐创作,为每集写主题歌,沿用舞台剧童谣改编,适配剧集节奏;林野担任首席摄影,全程实景拍摄,用校园真实场景,不搭建虚拟布景;凌薇负责美术指导,改造校园现有角落做拍摄场景,道具用学生日常用品,贴合校园实际;
陆哲负责音效设计,采集校园真实声效,搭配音乐形成沉浸式听觉体验;周曼对接拍摄院校、协调演员选拔,同步推进剧集在少儿频道和校园电视台的播出,以及影视展映的落地。”
这话看似是贴合校园影视需求的临场构思,实则复刻前世校园成长剧集的爆款框架。
他清楚记得前世某少儿校园剧如何通过“真实纪实风格+轻量化制作+教育适配”成为校园标杆,从选题方向到拍摄手法,每一步都藏着经过市场验证的经验,却始终伪装成贴合当下校园需求的自主创作,没有丝毫刻意痕迹。
夏晚晴刚结束国际校园戏剧节的音乐彩排,闻言立刻拿出随身携带的乐谱本,笔尖落在纸上:“每集主题歌都贴合核心内容。”
她笑着说,“‘校园自然’主题的《校园小发现》,旋律轻快,加课间铃采样,歌词写‘操场边,草芽尖,蚂蚁爬,蝴蝶翩’;
‘亲子陪伴’主题的《陪你慢慢来》,用温柔的钢琴伴奏,歌词藏着成长小事‘写作业,别着急,你提笔,我等你’;‘同伴互助’主题的《小手拉小手》,加童声合唱,突出团结感。”
她还计划在每集结尾加“校园合唱彩蛋”,邀请拍摄院校的学生一起演唱主题歌,用手机录制真实童声,不做过多后期修饰,“这样既能让音乐贴合校园氛围,又能让学生有专属参与感,比请专业童声更有感染力”。
这既没偏离她歌手的核心职能,又让音乐成为剧集的情感纽带,不是单纯的背景配乐,而是传递成长理念、串联校园生活的关键。
团队的工作围绕校园单元剧拍摄与少儿影视展映筹备双线推进,没有刻意的分工宣告,却凭着长期合作的默契稳步落地,每个环节都透着贴合校园实际的真实感,避开了行业常见的浮夸套路:
岳川坐在编剧桌前,打磨单元剧剧本,没有设计狗血剧情,只从收集的校园故事里筛选素材——有学生发现校园角落的野生蒲公英,牵头成立“校园植物守护小组”;
有孩子写作业总拖延,家长放下手机陪他一起制定计划,慢慢养成好习惯;有转学生胆小内向,同学主动分享玩具、带他熟悉校园,最终融入集体。
每集剧情都聚焦一件小事,台词用学生日常用语,比如“老师说植物也有生命,咱们别踩草坪”“妈妈陪我写作业,我写得更快了”,不刻意说教,只靠细节传递温暖。
“剧集要‘校园适配’,”他对着电脑敲字,“时长控制在20分钟,适合课间或课后观看,画面节奏舒缓,让孩子能静下心看;
星娱要是做这种校园剧,肯定会找童星主演,加炫技特效,剧情满是‘天才少年’‘逆袭爽点’,根本不贴合普通学生的成长日常。”
林野扛着相机,在合作院校踩点拍摄,没有搭建专属布景,只选校园里的真实场景——操场边的草坪、教学楼后的植物角、教室的黑板报前、学生宿舍的阳台,连拍摄用的道具都是学生自己的文具、手工作品、课外书。
拍摄“校园植物守护小组”的戏份时,他跟着学生一起蹲在草坪边,拍他们观察蒲公英的专注,拍他们制作植物标识卡的认真,拍他们提醒同学别踩草坪的执着;
拍摄花絮时,他特意捕捉自然的小瞬间——学生不小心碰倒花盆后主动道歉、帮同学递画笔、一起分享零食,这些未提前设计的片段,成了剧集最鲜活的素材。
“拍摄要‘纪实风格’,”他对着镜头调整参数,“不用精修滤镜,学生脸上的汗珠、手上的铅笔印,都是最真实的成长印记;
星娱拍校园剧肯定会用高清滤镜,找颜值高的童星摆拍,画面看着完美却没烟火气,哪有这种贴近学生生活的质感。”
凌薇负责美术指导,没有做复杂的场景改造,只对校园现有角落做简单优化——在植物角加手绘的植物识别卡,在教室黑板报画剧集相关的自然元素,在操场边摆上学生自制的环保提示牌,道具全是低成本手工制品,比如用卡纸做的植物标识、用瓶盖做的小摆件。
她还为演员搭配服装,没有定制华丽戏服,只选学生日常穿的校服、休闲装,搭配简单的配饰,比如印着树叶图案的徽章、手工编织的手链,让演员看着就像普通学生。
“美术设计要‘轻量化’,”她边调整植物角的标识卡边说,“校园拍摄场地有限,太复杂的设计既不方便拍摄,也容易破坏校园原有氛围;星娱要是做,肯定会搭建豪华虚拟校园,服装满是名牌元素,反而让孩子有距离感。”
陆哲带着录音设备,在校园里采集专属声效——课间铃、学生读书声、操场跑步声、风吹树叶的声响、铅笔写字的沙沙声,这些真实的校园声会融入剧集音效,比如拍摄植物角戏份时,混进虫鸣和风吹树叶的声音;
拍摄写作业戏份时,加入铅笔写字和翻书的声响。他还优化了音乐与声效的比例,确保主题歌不盖过人声,声效只起到烘托氛围的作用,让观众仿佛置身于真实校园。
“音效要‘自然融入’,”他对着耳机调试样本,“不堆华丽的合成音,只做简单的混音,突出剧集的纪实感;星娱的音效肯定会搞炫技式环绕声,加入大量特效音,反而显得突兀。”
周曼对接拍摄院校时,优先选择普通公立学校,不挑重点名校,拍摄过程中不打扰学校正常教学,把拍摄时间安排在课后、周末;
选拔演员时,不设门槛,不分年级、不分外貌,只要学生愿意参与,就给试镜机会,还安排岳川、夏晚晴简单指导台词和表演,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
她还推进剧集公益播出计划,与全国百所乡村学校的校园电视台合作,免费提供剧集版权,让偏远地区的学生也能看到;
影视展映则计划在少儿频道、线上视频平台同步开展,设置校园专场,邀请师生免费观影。
“校园剧集的核心是‘普惠教育’,”她对着团队说,“星娱要是做校园剧,肯定会找顶流童星,收费高昂,还绑定明星周边销售,根本不是为了传递成长理念,而是借校园Ip圈钱。”
筹备过程中,没有轰轰烈烈的宣传,却凭着叶痕Ip在校园里的口碑慢慢发酵。剧本打磨时,岳川特意邀请合作院校的老师、学生提意见,把“植物守护小组”的剧情加了“学生查资料了解植物习性”的细节,更贴合校园学习场景;
夏晚晴去拍摄院校教学生唱主题歌时,学生们学得认真,虽然有些孩子跑调,却唱得格外投入,她特意把这些真实童声录下来,加进剧集的合唱彩蛋里;
凌薇改造校园场景时,邀请学生一起帮忙,比如让学生画植物识别卡、做环保提示牌,既降低了制作成本,又让学生提前参与到剧集创作中。
可就在剧集即将开机、影视展映筹备进入尾声时,周曼刷到星娱的宣传通稿——他们也推出了“校园成长偶像剧”。
邀请顶流童星主演,搭建豪华虚拟校园布景,剧情围绕“校园精英竞赛”展开,还宣布“剧集将在付费平台独播,开通VIp超前点播,购买童星周边可解锁幕后花絮”。
“他们的宣传里,全是童星的高清海报,剧情片段满是炫技特效,学生们穿着名牌服装,说着不符合年龄的成熟台词,根本看不到真实的校园生活,”周曼把通稿转发给岳川。
“有家长反馈,星娱的剧集满是功利化的成长导向,让孩子觉得只有赢比赛才叫优秀,反而容易产生焦虑。”
岳川没过多关注星娱的操作,只是低头核对开机前的最后一份拍摄计划,把“校园植物守护小组”的拍摄顺序调整到上午,方便捕捉清晨植物上的露珠,让画面更有自然质感。
对比之下,岳川团队的校园单元剧没靠明星引流,却收获了更多学校和家长的认可——开机前,已有30多所学校主动申请成为拍摄地,家长们留言:“终于有不功利的校园剧,能让孩子看到真实的成长模样”。
剧集开机当天,拍摄地选在一所普通公立小学,首场戏拍“校园植物守护小组”成立的场景。
参与拍摄的学生们虽然有些紧张,却认真完成每一个动作,有学生忘词时,身边的同学悄悄提醒,没有丝毫慌乱;
夏晚晴坐在拍摄现场的角落,抱着吉他弹唱《校园小发现》,为学生们缓解紧张情绪;林野扛着相机,拍下学生们蹲在草坪边观察蒲公英的模样,拍下他们一起制作标识卡的互动,画面里满是童真;
凌薇在一旁帮学生整理道具,偶尔帮他们调整一下植物标识卡的位置;陆哲则拿着录音设备,记录下学生们的笑声和风吹树叶的声响,为后期音效积累素材。
岳川站在拍摄现场的监视器前,看着画面里学生们真实的互动,突然想起自己上学时,最难忘的就是和同学一起在校园里发现小美好、互相帮忙的小事,那些平凡的瞬间,才是成长里最珍贵的回忆。
他拿出笔记本,开始构思剧集的衍生内容——把拍摄过程中学生们的成长故事整理成文字,搭配剧集剧照,做成《校园成长手记》,送给每所合作院校和参与拍摄的学生。
这时,王凯的助理匆匆走来,递上一份文件:“岳先生,国际少儿影视节的组委会看到剧集的开机路透和剧情梗概后,想邀请《叶痕陪你长大》校园单元剧参展,还希望你们团队做‘少儿影视与校园教育融合’主题分享,带剧集走进国际校园展映。”
岳川接过文件,指尖摩挲着“国际少儿影视节”的字样,没有说话,只是抬头看向拍摄现场,夏晚晴正带着学生们一起唱《校园小发现》,学生们的歌声稚嫩却清澈。
凌薇拿着手绘的植物标识卡,帮一个学生贴在蒲公英旁边,林野则蹲在草坪边,给学生们拍和蒲公英的合影,阳光透过树叶落在草坪上,泛着柔和的光,镜头里的画面,满是校园成长的温暖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