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校园教育联盟的项目负责人张莉带着合作方案走进研学营的手账创作区时,岳川正帮一个孩子修改手账上的自然观察笔记,笔尖落在“枫香树叶边缘有锯齿”的字迹旁,轻轻补了个简易的树叶素描。
方案首页印着“《叶痕陪你长大》校园版舞台剧+全国校园巡演”的核心主题,张莉指着墙上孩子们的手账作品:“绘本和研学营在校园里口碑太好了,老师和家长都盼着有能走进课堂的文艺内容,舞台剧巡演既能传递亲子陪伴理念,又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还能让孩子参与其中。”
岳川指尖划过方案里的校园巡演路线图,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前世“少儿Ip校园舞台剧+公益巡演”的成熟逻辑——以校园为核心场景,用学生可参与的互动形式降低传播门槛,让Ip从家庭场景延伸到教育场景,形成“绘本+研学+舞台剧”的校园内容闭环。
“可以,”他当即点头,“舞台剧改编自绘本12册核心内容,浓缩成60分钟校园版,我担任编剧兼总导演,剧情聚焦‘自然成长+亲子陪伴’,加入学生互动角色,每场邀请校园小演员同台;
夏晚晴负责舞台剧音乐创作与指导,改编绘本童谣为舞台版,教校园小演员合唱,现场担任音乐伴奏;
林野担任舞台摄影与宣传素材拍摄,记录校园巡演花絮、小演员排练瞬间,剪辑校园专属宣传片;
凌薇负责舞台美术设计与道具制作,采用绘本插画简约风格,适配校园礼堂简易场地,道具以手工为主,方便搬运;
陆哲负责舞台音效与现场调试,融入校园自然声与绘本音乐,优化校园场地声学效果;
周曼对接全国中小学,协调巡演档期、校园小演员选拔,同步推进公益加场计划,覆盖偏远地区校园。”
这话看似是贴合校园需求的临场构思,实则复刻前世校园文艺Ip的爆款框架——他清楚记得前世某少儿舞台剧如何通过“轻量化创作+校园适配+公益延伸”成为教育界标杆,从剧情编排到舞台设计,每一步都藏着经过市场验证的经验,却始终伪装成贴合当下校园需求的自主创作,没有丝毫刻意痕迹。
夏晚晴刚结束研学营的童谣教唱,闻言立刻拿起放在一旁的吉他,指尖轻拨琴弦试了段旋律:“舞台剧音乐以绘本童谣为基础。”
她笑着说,“开场用《叶痕陪你长大》合唱版,串联起绘本里的自然场景;每个剧情片段配专属短曲,‘自然观察’篇加轻快的木琴节奏,‘亲子手工’篇混着手鼓声响,‘故乡记忆’篇用温柔的钢琴伴奏;
还会设计‘校园合唱环节’,教巡演院校的小演员唱副歌,每场演出结尾一起上台合唱,再留一个‘旋律接龙’互动,让台下学生也能跟着参与。”
她还计划为每个巡演院校定制“专属音乐彩蛋”,把该校的校园特色融入旋律,比如校园里有樱花树就加樱花相关的音符,有小池塘就混进水声采样。
“这样既能让舞台剧更贴合校园氛围,又能让学生有专属归属感”——这既没偏离她歌手的核心职能,又让音乐成为舞台剧的情感主线,不是单纯的背景配乐,而是带动学生参与、传递成长理念的关键。
团队的工作围绕校园版舞台剧创作与全国校园巡演筹备双线推进,没有刻意的分工宣告,却凭着长期合作的默契稳步落地,每个环节都贴合校园实际需求,透着接地气的质感:
岳川坐在临时搭建的编剧桌前,打磨舞台剧剧本,没有设计复杂的剧情冲突,只把绘本里的真实故事浓缩串联——小主角跟着父母走进自然,观察树叶、制作手工、记录故乡,遇到“怕虫子不敢观察”“做手工总失败”的小难题,最终在父母陪伴下克服,学会发现美好、坚持热爱。
他特意在剧本里留了3个校园互动角色,分别对应“自然小向导”“手工小助手”“故乡小使者”,台词简单易懂,动作设计轻便,适合中小学生快速上手;
还加了“校园问答环节”,让小主角在剧情里提问“你们发现过身边的自然小秘密吗”,引导台下学生举手回应。
“剧本要‘校园适配’,”他对着电脑敲字,“时长控制在60分钟内,符合校园课时安排,剧情不刻意煽情,只讲真实的成长小事;
星娱要是做这种校园舞台剧,肯定会找童星主演,加华丽特效,剧情满是‘精英成长’套路,根本不贴合普通学生的生活。”
林野扛着相机,先去周边中小学踩点拍摄宣传素材,没找专业模特,只拍真实的校园日常——学生蹲在操场边观察蚂蚁、课间一起分享手工、放学路上捡树叶,这些画面剪辑成15秒宣传片,搭配夏晚晴的舞台剧主题曲,没有精修滤镜,学生脸上的汗珠、手工上的小瑕疵,都成了最鲜活的亮点。
选拔校园小演员时,他全程跟拍,记录学生们紧张试镜、认真学台词、互相帮忙记动作的瞬间,这些花絮后期会做成“小演员成长记”,在巡演院校的校园广播、宣传栏播放。
“素材要‘真实无修饰’,”他对着镜头调整角度,“星娱拍校园宣传肯定会找颜值高的童星,精修磨皮,摆拍‘完美校园生活’,画面看着华丽却没烟火气,哪有这种贴近学生日常的质感。”
凌薇在道具制作区忙碌,没有用复杂的材料和工艺,只选低成本、易搬运的手工物料——用糙纸糊成绘本风格的树叶道具,用树枝拼接成简易的枫香树模型,用颜料手绘绘本里的角色卡片,舞台背景采用可折叠的手绘展板,上面印着绘本插画的核心场景,方便在不同校园礼堂快速搭建拆卸。
她还为校园小演员设计了简易服装,用纯棉布料印上手绘树叶图案,搭配帆布小背包,里面装着对应的角色道具,轻便舒适,不影响学生活动。
“舞台设计要‘轻量化’,”她边糊树叶道具边说,“校园礼堂场地有限、设备简单,太复杂的设计既不方便搬运,也适配不了场地;星娱要是做,肯定会用大型LEd屏、发光道具,成本高还难落地,反而给学校添负担。”
陆哲带着简易音效设备,去校园里采集专属声效——课间铃、学生读书声、操场跑步声、风吹树叶的声响,这些真实的校园声会融入舞台剧音效,比如剧情里小主角走进校园时,响起课间铃和学生笑声;观察自然时,混进风吹树叶的“沙沙”声。
他还优化了音效设备,选用便携款,适配校园礼堂的简易音响,确保不同规模的场地都能有清晰的听觉效果,音乐音量控制在适中范围,不影响台词传达。
“音效要‘贴合校园氛围’,”他对着耳机调试样本,“不堆华丽的合成音,只做简单的混音,让音乐、声效、台词自然融合;星娱的音效肯定会搞炫技式环绕声,忽略校园场地限制,反而显得突兀。”
周曼对接全国中小学时,优先选择普通公立学校,收费走公益惠民路线,比市场同类校园演出低三成,还推出“偏远地区公益加场”计划,挑选10所乡村学校免费演出,承担道具运输、团队食宿等所有费用;
选拔校园小演员时,不设门槛,不分年级、不分才艺基础,只要学生愿意参与,就给试镜机会,还安排凌薇、夏晚晴专门做简单指导。
“校园巡演的核心是‘普惠教育’,”她对着团队说,“星娱要是做校园巡演,肯定会选重点名校,收费高昂,还绑定明星周边销售,根本不是为了丰富校园文化,而是借校园圈钱。”
筹备过程中,没有轰轰烈烈的宣传,却凭着叶痕Ip在校园里的口碑慢慢发酵。
剧本打磨时,岳川特意邀请几所学校的老师提意见,把“学生怕失败不敢尝试”的剧情改得更细腻,加了小主角多次尝试手工、最终成功的细节,更贴合学生的成长心理;
夏晚晴去乡村学校预教童谣时,学生们学得认真,虽然有些孩子五音不全,却唱得格外投入,她特意把这些童声录下来,计划加进舞台剧的合唱彩蛋里;
凌薇制作道具时,邀请校园志愿者一起帮忙,学生们动手糊树叶、画插画,既降低了制作成本,又让学生提前参与到舞台剧创作中。
可就在舞台剧即将进入彩排、校园巡演报名通道即将开启时,周曼刷到星娱的宣传通稿——他们也推出了“校园少儿舞台剧巡演”,邀请顶流童星主演,舞台用全息投影技术,剧情围绕“明星成长记”展开,还宣布“巡演院校需支付高额出场费,额外购买童星周边可优先安排演出”。
“他们的宣传里,全是童星的高清海报,剧情片段满是华丽特效,根本看不到真实的校园生活,”周曼把通稿转发给岳川,“有学校反馈,星娱的出场费够请十支普通演出团队,还强制要求学生购买周边,很多学校都望而却步。”
岳川没过多关注星娱的操作,只是低头核对舞台剧的彩排流程,把校园小演员的出场顺序再调整了一遍,确保每个孩子都有足够的展示时间。
对比之下,岳川团队的校园巡演没靠明星引流,却收获了更多学校的认可——报名通道开启三天,就有50多所中小学提交申请,其中不乏偏远地区的乡村学校,老师们留言:“终于有接地气的校园演出,能让孩子真正参与其中”。
舞台剧彩排当天,邀请了几所试点学校的师生来观看,校园小演员们虽然有些紧张,却认真完成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动作,当剧情里小主角克服困难、成功做好手工时,台下学生们自发鼓掌;
夏晚晴坐在舞台旁弹吉他伴奏,唱到“陪你看自然,陪你敢尝试”时,台下学生跟着轻轻哼唱;互动环节,学生们踊跃举手回应小主角的提问,有孩子说“我昨天在校园里发现了蒲公英,一吹就飞”,还有孩子说“我做手工总做不好,妈妈说多试几次就好”,真实的回应让彩排现场满是暖意。
林野扛着相机,拍下小演员们认真彩排的模样,拍下台下学生们专注的眼神,拍下夏晚晴耐心指导小演员调整节奏的画面,这些素材会剪辑成巡演先导片,发给每所合作院校;
凌薇在一旁帮小演员整理道具,偶尔帮他们调整服装,看到孩子紧张时,轻声安慰几句;陆哲则在舞台旁调试音效,根据现场反馈,微调音乐音量和校园声效的比例,确保听觉体验更舒适。
岳川坐在观众席的角落,看着舞台上的一切,突然想起自己上学时,校园里难得有接地气的文艺演出,大多是华丽却遥远的专业表演,很少有学生能真正参与。
他拿出笔记本,开始构思舞台剧的衍生内容——把校园小演员的成长故事改编成短篇校园小说,搭配舞台剧剧照,做成校园专属读本,送给每所巡演院校。
这时,张莉的助理匆匆走来,递上一份文件:“岳先生,国际校园戏剧节的组委会看到舞台剧的彩排片段后,想邀请你们的校园版舞台剧参展,还希望你们团队做‘校园文艺创作与教育融合’主题分享,带巡演走进国际校园。”
岳川接过文件,指尖摩挲着“国际校园戏剧节”的字样,没有说话,只是抬头看向舞台,夏晚晴正带着小演员们排练结尾的合唱,孩子们的歌声稚嫩却坚定,凌薇拿着手绘的树叶道具,帮一个小演员戴在手上,林野则蹲在舞台边,给小演员们拍集体照,阳光透过礼堂的窗户,落在舞台上,泛着柔和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