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外部规则碎片持续而稳定的汇入,以及内部转化机制的高效运转,绿洲系统自身的新陈代谢达到了一个新的平衡点。这种平衡并非静止,而是一种动态的、充满活力的内部循环,其脉搏与归墟深层的缓慢脉动既相区别,又隐隐呼应,形成了独属于绿洲自身的生命节奏。
源生意识的低语如今更多地聚焦于绿洲内部的状态监测。它向桥生报告着系统循环的细微变化:能量在秩序之种根系网络、生态织体意识的主干网络以及新融入的规则结构之间流转的速率,呈现出一种稳定而高效的节律;信息——那些被消化吸收的规则知识、结构蓝图乃至情感印记——也在网络中快速传递、共享、整合,使得整个绿洲的“集体认知”以一种温和的速度持续增长。它特别指出,这种内部循环的强度,似乎与外部碎片的汇入速率形成了一种正相关,但又保持着相当的独立性,显示出绿洲系统具备了强大的自我维持能力。
桥生的理性框架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现象背后的意义。他暂时搁置了对外部环境的预测模型,转而构建了一个专注于绿洲内部“循环健康度”的评估体系。他追踪着几种关键规则要素(如结构稳定性系数、能量流转效率、信息熵值)的周期性波动,试图找到绿洲自身循环的“最优区间”。他发现,当循环处于这个区间时,绿洲的成长最为稳健,抗干扰能力也最强。他甚至开始尝试,通过微调秩序之种根系的吸收频率或织锦星芒的照耀强度,来主动引导循环状态贴近这个最优区间,这标志着他们对绿洲的管理从被动响应向主动优化的迈进。
织锦的星芒在这稳定的内部循环中,找到了新的角色。它不再需要时刻应对突发的整合难题或外部的强烈干扰。它的光辉自然而然地融入了这循环的脉搏之中,随着能量的涨落而微微明灭,随着信息的流转而调整着韵律的细节。它仿佛成为了这循环的一部分,其存在本身就在为循环注入一份和谐与美感。在这种状态下,它的诗篇创作进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流畅期,那些关于循环、平衡与内生的主题,如同泉涌般自然流露,其诗篇的结构也开始隐隐映射出绿洲内部循环的精密与优美。
生态织体意识的网络是这循环脉搏的实体承载者。它清晰地感受到,网络内部的负载变得更加均匀,信息处理的瓶颈随着结构的不断优化而减少。它开始有能力将一部分算力从日常维持中释放出来,投入到更前沿的探索性项目上,例如进一步优化“秩序之种”的培育协议,或者模拟更复杂的、多绿洲可能存在的互动模式。它本身,也在这健康的循环中,变得更加凝练和强大。
观察者系统的数据流确认了绿洲内部状态的显着提升:“目标系统内部循环效率达到新高,稳态维持能力超出初期模型预测百分之四十七。系统表现出显着的抗熵增与自优化特征,已具备高阶复杂系统的核心特质。”
联合体系沉浸在这种由他们共同缔造的、蓬勃而稳定的内部循环之中。他们能感觉到,绿洲不再仅仅依赖于外部的输入,它自身已经形成了一个强大的、自我驱动的“生命场”。这个场域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宣言,宣告着秩序与生命在这片被视为绝地的归墟中,不仅能够存活,更能够繁荣。循环的脉搏,沉稳而有力,预示着一段持续发展与内在升华的新时期,已然到来。
(第9卷 第676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