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历史军事 > 特种兵重生古代,开局五个拖油瓶 > 第380章 文治武功,双管齐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80章 文治武功,双管齐下

打掉了黑虎帮这颗盘踞多年的毒瘤,肃清了坊内的恶势力,永乐坊仿佛卸下了沉重的枷锁,真正迎来了发展的黄金契机。萧战和李承弘这对师徒,一个善用雷霆手段破旧立新,一个精于怀柔安抚凝聚人心,此刻更是配合默契,双管齐下,开始从文化教育和民生经济两方面着手,力图将这座曾经的“天坑”打造成一个宜居、宜业、有活力的模范坊市。

四丫萧文瑜是个细心的姑娘,她很快发现,坊内那家“墨香斋”书铺,门庭冷落,屋瓦残破,里面除了些蒙童读物和粗劣的话本,几乎找不到几本像样的书籍。更令人忧心的是,坊内许多贫寒人家的孩子,根本没有机会读书识字。

她找到李承弘,语气轻柔却坚定:“六殿下,永乐坊欲要长治久安,焕发新生,仅靠严刑峻法、清扫街道是不够的。需得开启民智,凝聚人心。坊内原有‘文昌阁’旧址,如今荒废,何不将其重修?不仅可作为藏书楼,汇聚文气,更可开设蒙学,延请塾师,供坊内贫寒子弟免费或低价就读,此为百年树人之计。”

李承弘闻言,眼睛一亮,深以为然:“文瑜妹妹此言大善!开启民智,方能断绝愚昧滋生之土壤!”他立刻从罚没黑虎帮的款项中划拨出一部分,又亲自出面,动员了几家因坊市环境改善而生意兴隆的富裕商户捐资襄助。

萧文瑜不仅提出了构想,更亲自参与了文昌阁的设计。她借鉴了沙棘堡学堂的经验,将文昌阁规划为上下两层,下层为宽敞的阅览区和蒙学堂,上层则为藏书室和可供文人雅集的小型讲坛。她还亲自整理书目,写信给京中交好的书香门第,请求捐赠闲置书籍。

数月之后,重修一新的文昌阁飞檐斗拱,气象庄严。开业那天,萧文瑜更是策划举办了首届“永乐诗会”,不仅邀请了坊内稍有文名的书生,还通过林清源等人的关系,请来了一些城中文人墨客乃至国子监的学子。诗会以“永乐新貌”、“坊市烟火”为题,才子们挥毫泼墨,吟诗作对,佳作频出。

“昔日污浊地,今朝文墨香。扫尽阴霾后,永乐焕华章!”一位国子监学子的诗句引来满堂喝彩。

一时间,永乐坊文风蔚然,名声大噪,连许多外坊的读书人都慕名而来,只为在这焕然一新的文昌阁中读一本书,感受这难得的文气。看着那些穿着打补丁衣服、却眼睛亮晶晶地坐在蒙学堂里跟着先生念“天地玄黄”的孩子们,李承弘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时值春夏之交,天气多变,正是时疫易发的季节。三娃萧远航背着药箱,走在坊间,眉头微蹙。他找到师傅林清源商议:“师傅,坊内百姓大多清贫,小病拖,大病扛,一旦疫病流行,后果不堪设想。我们可否组织坊内医馆,定期设点义诊,普及些防疫常识?”

林清源欣慰地看着这个仁心宅厚的徒弟,立刻表示支持。于是,由林清源牵头,萧远航具体负责,联合坊内“仁济堂”、“保和堂”等几家医馆的坐堂大夫和药童,一支特殊的“永乐坊民医疗队”成立了。

他们每逢初一、十五,便在坊内开阔处搭起凉棚,免费为坊民诊脉、施针、发放一些常见的廉价草药和特制的防疫药包(主要是苍术、艾叶等)。萧远航还编写了朗朗上口的《防疫三字经》,让五宝手下的“童子军”们到处传唱:“勤洗手,多通风,喝开水,吃熟食,遇发热,早求医……”

有一次,坊西头一户靠打铁为生的张铁匠家,独子半夜突发绞肠痧(急性阑尾炎?),痛得满地打滚,家里穷得叮当响,根本请不起郎中。绝望之际,邻居想起了医疗队,连夜跑来求助。萧远航闻讯,二话不说,背起药箱就和林清源冒着夜雨赶去。

情况危急,林清源果断决定施以金针渡穴,稳住病情,再由萧远航辅以汤药疏导。师徒二人忙活了整整一夜,硬是将那孩子从鬼门关拉了回来。张铁匠这个五大三粗的汉子,噗通一声跪在地上,磕头不止,泪流满面。

此事迅速在坊内传开,百姓们纷纷感慨:“以前官老爷谁管我们死活?现在连皇子殿下和国公爷身边的小神医都来给咱们穷苦人免费看病了!这才是真正的父母官啊!”百姓对官府的信任度,以及对李承弘、萧战的拥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连林清源都拍着萧远航的肩膀感慨:“远航不仅天赋过人,更难得这颗仁心。他日成就,必在为师之上。”

环境好了,治安稳了,许多小商户的心思也活络起来,想扩大经营,或者把原来偷偷摸摸的营生转向正规。但最大的拦路虎就是——没钱!启动资金从哪儿来?以前只能借高利贷,那简直是饮鸩止渴。

萧战摸着下巴,想起了以前在系统里瞥见过的什么“普惠金融”、“小额信贷”的概念。他脑子一转,又一个“歪主意”诞生了。

他把几家在京城信誉还不错的大钱庄东家请到临时衙署,开门见山:“各位,老子……本官想在永乐坊搞个‘发展基金’,专门借钱给那些想做正经生意、又缺本钱的小商户。利息要低,比你们正常放贷低至少三成!”

钱庄东家们面面相觑,一个胖东家为难地说:“国公爷,不是小的们不肯,这……利息太低,风险又大,万一收不回来……”

“怕风险?”萧战眼睛一瞪,“老子用镇国公府的信誉给你们背书!亏了算我的!赚了你们跟着喝汤!这叫官府引导,市场运作,懂不懂?再说了,”他换上一副贼兮兮的表情,“你们想想,这帮小商户要是都做大了,以后存款、汇兑是不是还得找你们钱庄?这叫放长线钓大鱼!眼光要放长远!”

在他的“威逼利诱”下,“永乐坊商户发展基金”总算建立起来。由官府(李承弘)信誉担保,几家钱庄联合出资,向符合条件(有手艺、有铺面、信用记录良好)的商户提供低息“小额贷款”。

告示贴出,商户们将信将疑:“官府借钱给我们?还这么低利息?天下哪有这种好事?别是有什么陷阱吧?”

第一个吃螃蟹的是卖豆花的王老汉,他想盘下隔壁空置的小铺面,多卖些种类。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申请,没想到三天后,真拿到了十两银子的贷款!王老汉激动得老泪纵横,新铺子开张后,生意果然越做越红火,按现在这个来钱进度,没几个月就能还清贷款。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看到王老汉的成功,其他观望的商户立刻蜂拥而至。“萧管事和小李公子真是活菩萨啊!”“这下咱们小老百姓也有盼头了!”申请“小额贷”的商户排起了长队,坊内的商业活力被彻底激发。

看着坊内日益繁荣但也随之而来的新问题——比如同行恶性竞争、卫生责任区划分、夜间巡逻等,李承弘在萧战的点拨下,意识到单靠官府管理,力量终究有限,必须让商户们自己动起来。

他召集了坊内各行业的代表——粮行掌柜、布庄老板、酒肆东家、工匠头领,甚至包括几个表现良好的摊贩代表,在文昌阁的讲坛召开了一次“永乐坊商户代表大会”。

李承弘亲自主持,态度诚恳:“诸位乡邻,坊市是大家的坊市,管理好坊市,受益的也是大家。今日请诸位来,便是想与大家共同商议,订立一份我们永乐坊自己的《商户自治公约》。”

在萧战“偶尔”插科打诨、活跃气氛,以及李承弘耐心引导下,经过几轮讨论,《公约》终于出炉。上面用大白话写着:

“第一条:诚信经营,童叟无欺,不得以次充好,违者罚款,列入‘黑名单’!”

“第二条:公平竞争,不得恶意压价、诋毁同行,违者自治会调解,调解不成报官!”

“第三条:各家自扫门前雪,包卫生、包秩序、包安全,共建美好家园!”

“第四条:夜间轮流派壮丁,配合城管队巡夜,保一方平安!”

同时,推选出几位德高望重、办事公道的商户,组成了“永乐坊商户自治会”,负责《公约》的日常监督执行和小的纠纷调解。这极大地调动了商户的积极性和主人翁精神,实现了从过去官府“要你管”到如今“自己管”的华丽转变。

宁王在李承弘和萧战手里接连吃瘪,尤其是黑虎帮被连根拔起,让他损失了一条重要的财路和眼线,暂时只得偃旗息鼓,舔舐伤口,另寻他法。

然而,一直在冷眼旁观的安王,却从中看到了机会。在他的王府密室内,他对着几个心腹幕僚,脸上挂着阴冷的笑容:

“我那好六侄儿和萧战,这一套组合拳打得倒是漂亮。又是文昌阁收买穷酸文人的心,又是义诊笼络泥腿子的意,现在还搞出个什么‘小额贷’来扶持那些商户!哼,文治武功?收买人心的手段,倒是玩得炉火纯青!”

他端起茶杯,轻轻吹了吹浮沫,眼神锐利:“他们现在搞得风生水起,无非是靠着那点罚没款和所谓的官府信誉。但这人心,是需要真金白银来养的!断了他们的钱粮,我看这人心还能不能收买得下去!”

一个幕僚小心问道:“殿下的意思是?”

安王放下茶杯,指尖在桌上轻轻一点:“先从他们的‘命根子’——商业下手。想办法,让那些借钱给‘发展基金’的钱庄,感受到点压力,让他们不敢再轻易放款。再找些人,去坊内制造点‘商业纠纷’,比如……就说那‘小额贷’其实是陷阱,利滚利根本还不起!顺便,给那些靠着永乐坊货源吃饭的外坊大商户递个话,让他们压压价,或者……换个进货渠道。”

他嘴角勾起一抹残忍的弧度:“本王倒要看看,当商户们贷不到款,卖不出货,人心惶惶之时,他们那套‘文治武功’,还能不能玩得转!”

为了巩固环境卫生成果,萧战觉得光靠罚款和劳役还不够,得从灵魂深处进行洗礼。他亲自操刀,撰写(口述)了一系列“硬核”卫生宣传标语,让城管队员刷满了坊内各大墙角:

“随地拉屎,全家死光光!”(旁边还画了个简易的骷髅头)

“乱倒垃圾,断子绝孙!”

“随地撒尿,生不出孩子来!”

“污水乱泼,走路摔断腿!”

这些简单粗暴、带着浓厚诅咒色彩的标语,虽然粗俗,却极其有效。尤其是那些最迷信的老人家,看到后都吓得赶紧教育自家孩子孙子,可千万不能犯忌讳。连李承弘看到后都哭笑不得:“老师,这……这是不是有点太……”

萧战理直气壮:“跟这帮糙老爷们讲什么之乎者也?就得来点直接的!你看效果多好!这就叫因地制宜,精准宣传!”

有一次,一个外地来的商贩不知规矩,偷偷在墙角方便,刚提上裤子,一回头就看到墙上那狰狞的骷髅头和“全家死光光”的大字,吓得腿一软,当场就跪了,连连作揖告饶,表示再也不敢了。此事成为坊内一时笑谈,却也让人更加不敢越雷池半步。

永乐坊内外,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文昌阁书声琅琅,医疗队惠泽百姓,商户们干劲十足,街道整洁有序,甚至连空气都清新了许多。然而,在这片繁荣与和谐的表面之下,安王精心编织的经济暗网,已经如同潜伏的毒蛇,悄然张开,瞄准了永乐坊那刚刚开始跳动、还十分脆弱的经济命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