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其他类型 > 从前有个忘川郡 > 第113章 墨韵兵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看到这一章的,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顺序出错了,112章在下一章,大家可以先去读下一章,再倒回来,最近事情有点多,后面我会慢慢调整过来。)

王羲之在忘川河畔的临水小院安置下来后,没过几日,苏轼便兴致勃勃地拉着他去了百家书院。这位旷达的宋人似乎打定了主意,要让魏晋的风流墨韵,尽早浸润这片汇聚千古英魂的土地。

书院今日的蒙学区,比往日要热闹许多。得知是书圣王羲之亲自来教习识字,不仅那些懵懂稚童,连一些年轻些的、对书画感兴趣的魂灵也寻了由头凑过来,将学舍挤得满满当当。谢珩处理完日常事务,信步走来,便见窗棂外都趴着好奇的身影。他悄然立于学舍后方,静观其变。

王羲之今日未着宽大襕袍,换了一身更为利落的素色深衣,但那份疏狂气度却未曾稍减。他面前没有厚重的书卷,只有一方硕大的沙盘,旁边还放着几支削尖的竹签,以及他片刻不离身的鹅毛笔。几只白鹅竟也大摇大摆地跟了来,此刻正安静地趴在学舍门口的廊下打盹,成了这课堂最特别的“监学”。

“今日不读书,不临帖,我们先来‘画’字。”王羲之的声音清朗,带着一种令人心安的魅力。他拿起竹签,在沙盘上随意划动,线条流畅而富有生命力。“字之初,本是象形。譬如这‘水’字,”他手腕转动,沙盘上出现三道蜿蜒的曲线,波光粼粼之感顿生,“可像那河中流淌的碧波?”

孩子们瞪大了眼睛,连连点头。

“再看这‘山’字,”竹签起落,几个简单的三角形错落而立,峰峦叠嶂之意跃然“沙”上。“可像我们忘川远处那连绵的青山?”

“像!”童声清脆,充满了惊奇。

“那我们自己的名字呢?”一个胆子大些的孩童喊道,“将军,我的名字怎么写?”

王羲之微微一笑,并不直接写出那孩子的名字,而是问道:“你叫什么?可知名字有何含义,或者父母取名时,寄托了何等景象?”

那孩子嚷道:“我叫‘石娃’!我爹说,希望我像石头一样结实!”

“好,石娃。”王羲之颔首,竹签在沙盘上勾勒,几笔便是一个古朴拙壮、仿佛历经风雨的岩石形象,虽非文字,却将“石”的意蕴表达得淋漓尽致。“你看,这便是‘石’的本来模样。我们的先祖,便是这样将眼中的天地万物,化作笔下的痕迹,这便是最初的‘字’。”

他又转向另一个怯生生的小女孩:“你呢?”

小女孩细声细气地说:“我……我叫‘莲生’。”

“莲生,好名字。”王羲之目光柔和,沙盘上瞬间出现亭亭玉立的莲茎,舒展的荷叶,以及一朵含苞待放的莲花,清丽脱俗。“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便是‘莲’的风骨。”

他没有急于教授标准的笔画结构,而是用这种近乎游戏的方式,引导孩子们去感受每一个字背后的天地自然、生命情态。他让孩童们用竹签在沙盘上自由地“画”出他们心中所想,太阳、月亮、小鸟、游鱼……无论画得像与不像,他都予以鼓励,并从中引出对应的古字雏形,讲述其演变的故事。

一时间,学舍内充满了孩童们的欢笑声和叽叽喳喳的讨论声。就连门口那几只白鹅,也不知何时醒了过来,伸长脖子,好奇地望向沙盘,偶尔发出一两声“嘎嘎”的鸣叫,仿佛也在参与这场奇妙的识字课。

谢珩在一旁静静看着,心中颇有感触。他见过许多大儒严谨的训诂,也见过诗人激昂的吟诵,却从未见过如此生动有趣、直指本心的启蒙方式。这已不仅仅是识字,更是在孩子们的心田中,播撒下对天地万物之美、对文字本身之美的感知种子。王羲之并非在“教”,更像是在“引”,引领着这些纯净的灵魂,去触碰华夏文明最初的那道灵光。很多孩子上完课都舍不得走,围在王羲之身边,有的还想摸摸他那支奇特的鹅毛笔,有的则好奇地看着那几只优雅的白鹅。王羲之也毫无不耐烦之色,耐心地回答着孩子们天真烂漫的问题,场面温馨而融洽。

这一日的课程便在这样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结束了。孩子们依依不舍地散去,王羲之与苏轼、谢珩略作交谈,便带着他的鹅群,悠然返回河畔小院。谢珩望着他远去的背影,心中正感慨忘川又添一桩雅事,眉峰却骤然一紧。

一种截然不同的感应,从九泉之井方向传来。

并非王羲之来时那清越的墨韵,也非之前蒲松龄、汤显祖等人降临时的诡谲或瑰丽,而是一股……极其纯粹、极其酷烈的杀伐之气!这股气息如此强大,如此暴戾,仿佛凝聚了尸山血海的嘶吼与金铁交鸣的惨烈,隔着遥远的距离,都让谢珩的神魂感到一阵刺骨的寒意与强烈的震撼。

他不敢怠慢,身形瞬间化作一道流光,直射九泉之井。

井口景象与往日大相径庭。没有光华流转,没有异响纷呈,只有一股凝如实质的暗红色煞气,如同狼烟般从井口升腾而起,将周遭的空气都扭曲了,散发出令人作呕的血腥与铁锈混合的气息。井壁的精怪早已吓得四散奔逃,躲得无影无踪。

谢珩稳住心神,凝神望去。只见那暗红色的煞气中央,一道身影缓缓凝聚、显现。

那是一名身着古朴戎装的男子。甲胄似乎是青铜与皮革制成,遍布斑驳的痕迹,仿佛历经无数恶战。他身形算不得特别魁梧,但站姿如松,一股如山岳般沉稳、如利剑般锋锐的气势自然散发。他面容刚毅,线条如同刀削斧劈,下颌紧抿,一双眼睛开阖之间,竟似有血光闪烁,那是真正从修罗场中爬出来的人才有的眼神。

最令人心惊的是,他现身之后,似乎本能地察觉到环境的变化,右手下意识地按向腰间佩剑的剑柄。那佩剑形制古奥,显然并非凡品。然而,就在他手指触及剑柄的瞬间,那柄陪伴他不知征战多少岁月的兵刃,竟发出一声不堪重负的哀鸣,“锵”的一声,从中断为两截!断口处光滑如镜,仿佛是被无形之力瞬间摧垮。

并非是有人攻击,而是这男子周身萦绕的那股积郁了太多杀戮与征伐的煞气,过于磅礴酷烈,连他自身常年佩戴、早已沾染其气息的兵刃,在穿越阴阳界限、受到忘川灵蕴冲击后,竟也承受不住,自行崩断了!

谢珩心中凛然。这是何等人物?其征战之烈,杀伐之重,竟至如此地步!他缓步上前,尽量收敛自身气息,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同时手中光华一闪,取出了记录名士身份的风华录。

“在下谢珩,忘川使者。恭迎将军驾临。”谢珩的声音平稳,试图中和此地弥漫的肃杀之气。

那戎装男子缓缓抬起头,血色的眸光落在谢珩身上,带着审视,也带着一丝穿越千古的茫然。他看了一眼手中断剑,随手将剑柄丢弃在地,发出沉闷的响声。动作间,没有丝毫留恋,只有一种见惯了毁灭的漠然。

“此处……是何地?”他的声音沙哑低沉,如同砂石摩擦,带着久经战阵的磨损感。

“此乃忘川,超脱生死轮回之地,汇聚古今英魂之所。”谢珩解释道,同时将风华录递上,“请将军留名。”

男子接过风华录,目光扫过册页,那凌厉的杀气似乎稍稍收敛了些许。他并未多言,只伸出食指,那指尖竟隐隐泛着金属般的光泽,在册页上划刻起来。没有笔墨,却有一道暗红色的痕迹,如同凝固的血液,勾勒出两个铁画银钩、却充满了征战杀伐之意的古篆——白起。

果然是那位人屠、杀神,战国时期秦国最为锋锐的将领,长平一战坑杀赵卒四十万的武安君,白起!

谢珩心中暗叹。他观白起现身时的异象与那身凝而不散的煞气,初时还以为这位以杀戮闻名的名将会极难相处,甚至可能引发骚乱。但此刻看来,白起虽然杀气冲天,神智却十分清醒,并无失控暴虐之象。

“武安君,”谢珩收起风华录,斟酌着语气,“既入忘川,前尘征战已了。请随我来,我为君安排居所。”

他观白起一身戎装,煞气凛然,寻常居所恐怕难以安顿,便引着他向金戈馆方向行去。金戈馆所在的区域,气息本就偏向刚猛、肃杀,是霍去病、卫青、项羽等历代名将偏好聚居之地。

然而,当白起随着谢珩踏入金戈馆地界时,异变再生。

馆舍之内,原本或在演武、或在论兵、或静坐冥思的几位名士,几乎在同一时间停下了动作,齐齐将目光投向入口处。

汉武帝刘彻正与大将军卫青在一处石亭中对弈,此刻拈着棋子的手悬在半空,眉头紧锁。卫青则豁然起身,面色凝重地望向那道暗红色的身影。不远处,霍去病本在擦拭他的梅花枪,此刻枪尖低垂,他年轻锐利的眼眸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警惕与……一丝丝遇到极致危险的兴奋。一身戎装的平阳昭公主李秀宁,手已按在了剑柄之上。就连一向豪迈洒脱、以气节诗词着称的辛弃疾,也收敛了笑容,眼神变得无比锐利。

所有人都感受到那股如同实质的、带着尸山血海气息的杀伐之气,浓郁得几乎让人窒息。这煞气并非刻意散发,而是白起本身的存在自然携带,仿佛他走过的每一步,都踏着无数骸骨。金戈馆的诸位名将,皆是身经百战之辈,手上亦不乏鲜血,但此刻与白起相比,他们的杀气竟显得“温和”了许多。一种本能的直觉在告诉他们,眼前此人,是真正的“战争机器”,是只为杀戮而生的存在,若是阻挡他的道路,恐怕真的会被那无边煞气彻底吞噬!

这时,一道更加魁梧雄壮的身影大步从馆内走出,正是西楚霸王项羽。他龙行虎步,气势霸烈,但此刻他那双重瞳之中,也充满了凝重与审视。他径直走到白起面前数步之处停下,目光如电,上下扫视。

“好重的杀气!”项羽声如洪钟,带着毫不掩饰的惊叹与一丝棋逢对手的灼热,“阁下何人?项某纵横天下,未遇杀气如此酷烈者!”

白起抬眸,血色瞳孔对上了项羽的重瞳。两股同样霸道绝伦的气势在空中无形碰撞,竟让周遭的空气都发出细微的爆鸣。白起并未因项羽的气势而有丝毫动容,只是淡淡地吐出了两个字:

“白起。”

项羽瞳孔微缩。杀神白起之名,他自然知晓。他沉默片刻,那灼热的战意竟缓缓收敛了几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复杂的情绪,混杂着认可、警惕,以及一丝……不愿轻易招惹的忌惮。他深深看了白起一眼,竟未再多言,侧身让开了道路。

谢珩适时上前,向白起介绍道:“武安君,这几位皆是忘川金戈馆的同袍。汉武帝陛下,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平阳昭公主李秀宁,稼轩先生辛弃疾,以及这位,西楚霸王,项羽。”

白起的目光从众人身上一一扫过,依旧没有任何表情,只是微微颔首,算是打过招呼。他那源自战国时代的身份与心气,显然并未将后世帝王将相完全放在与己平等的位置上,尤其是对于同样以杀戮闻名的项羽,他更多的是一种同类之间的漠然审视。

卫青、霍去病等人也皆拱手还礼,态度谨慎。刘彻目光深邃,不知在思忖什么。李秀宁与辛弃疾则是面色肃然。

谢珩心中明了,白起的到来,无疑给金戈馆投下了一块巨石。这位杀伐之气沉重到连兵器都自行崩断、连霸王项羽都不愿轻易招惹的武安君,恐怕将成为忘川一个极其特殊,也极其令人敬畏的存在。他引着白起走向金戈馆深处一处更为僻静、煞气也更容易与周遭环境隔绝的独立院落,心中已经开始思量,要如何让这位特殊的“兵锋”,在忘川找到其存在的意义,而不至于搅动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