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其他类型 > 从前有个忘川郡 > 第81章 霓裳需器 宋世寻音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杨玉环设想的“长恨阁”,在墨羽的高效操办下,不出半月,便已在忘川河畔一处清雅之地悄然立起。馆舍并未追求极致的奢华,而是依水而建,风格婉约,飞檐翘角间透着盛唐的遗韵,又与忘川的整体氛围相融。阁内设有主厅用于演奏歌舞,侧殿用于练习与存放器物,后院还引了一弯活水,植了几株牡丹——虽非人间凡品,却是忘川特有的灵植,花开碗口大,色泽秾丽,幽香阵阵。

长恨阁的落成,自然吸引了忘川众多名士的目光。开阁之日,杨玉环并未大张旗鼓,只是简单邀请了几位相熟或对此感兴趣的名士前来。

苏轼与佛印自然是第一批客人。苏轼绕着主厅走了一圈,抚掌赞道:“妙极!此地临水听音,花影婆娑,正是歌舞升平之佳处!他日若能在此闻贵妃娘娘一曲《霓裳》,当不负此生矣!”他已然开始畅想。

佛印则更关注那后院牡丹,合十笑道:“阿弥陀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然此间花色音声,皆为空灵之妙有,引人向善,亦是功德。”

李清照与陆游并肩而来。李清照细细观赏着阁内的布置,轻声道:“陈设雅致,氛围宁和,确是个能安放音律魂灵的好所在。”她似乎忆起了自己失落的焦尾琴,眼中闪过一丝黯然,但很快便被对长恨阁的欣赏所取代。

陆游则道:“音律之道,可抒怀,可明志。望此地乐声,能洗去前尘悲苦,奏响新生之章。”

辛弃疾与霍去病也好奇地前来观望。辛弃疾对乐器本身更感兴趣,尤其多看了几眼阁内仅有的一面战鼓和几支竹笛,评道:“若音律能激荡士气,亦不失为一种力量。”霍去病则觉得此处过于柔美,略看了看便失了兴趣,注意力很快被金戈馆的方向吸引回去。

最令人意外的仍是嬴政。他竟在李斯的陪同下,于阁外驻足片刻,目光扫过那“长恨阁”的匾额,未发一言,便转身离去。无人知晓他心中作何想。

杨玉环身着素雅的常服,并未穿着那标志性的霓裳,从容地接待着来客。她言谈举止间,那份属于贵妃的雍容气度仍在,却少了几分宫闱的拘谨,多了几分忘川赋予的平和。她亲自抚弄着阁内仅有的一具旧琴,弹奏了一曲清商小调,琴音淙淙,虽无伴舞,已显功底不凡,引得众人颔首。

然而,宾客散尽后,杨玉环眉宇间却笼上了一层轻愁。她犹豫数日,终是再次来到了谢珩的桃源居。

“使君,”她敛衽一礼,语气带着感激与踌躇,“长恨阁能顺利落成,全赖使君鼎力相助。玉环心中感念不尽。只是……眼下阁中尚有一难处,玉环……不知当讲不当讲。”

谢珩请她坐下,温言道:“娘娘但说无妨。既在忘川,便是一体,有何困难,谢某自当尽力。”

杨玉环轻咬下唇,似是难以启齿,最终还是开口道:“乐坊虽立,却……却如同无米之炊。阁中现有乐器,不过三两件旧物,难以支撑像样的演奏,更遑论重现《霓裳羽衣》那般规模的乐舞。”她抬眼看向谢珩,眼中带着期盼与不安,“玉环深知此求或许过分,但……若要使乐坊名副其实,至少需备齐编钟、古琴、笙、箜篌、琵琶、埙这六样基础乐器。此六者,音色各异,可独奏,可合鸣,方能演绎诸多曲目。”

她见谢珩闻言,眉头微不可察地蹙起,连忙又道:“玉环知道此非易事!千工苑虽好,嬴政陛下亦精于制器,然诸如编钟铸炼、良琴选材、笙箜篌等复杂簧片管弦制作,非一日之功,更需特定工艺与材料,恐非短时间内能够完备。若……若实在为难,便当玉环未曾提过,现有器物,亦可勉强应付……”

她越说声音越低,带着几分失落,却强自维持着体面。

谢珩看着她这般情态,想起她初临时的哀怨与如今试图在忘川寻得的寄托,心中已有了决断。他舒展眉头,语气平和却坚定:“娘娘不必如此。既然开口,便是信得过谢某。此六样乐器,关乎乐坊根本,亦是娘娘在此地安身立命之依托,谢某岂能坐视?此事,谢某应下了。”

杨玉环闻言,美眸中瞬间迸发出惊喜的光芒,连忙起身深深下拜:“使君大恩!玉环……玉环真不知该如何报答!”

“娘娘不必多礼。”谢珩虚扶一下,“且容谢某筹措一番。”

送走千恩万谢的杨玉环,谢珩回到书房,并未立刻行动。他于书架前伫立良久,目光扫过那些记录着不同朝代风物、典章制度的玉简与帛书。寻找这六样乐器,并非简单之事。需找到一个技艺成熟、文化鼎盛、各类乐器制作精良,且便于他行事、不易引发太大因果扰动的时代。

汉代?乐府虽兴,编钟尚存古制,但箜篌、笙等乐器未必有后世精妙。唐代?虽是乐舞巅峰,霓裳羽衣便源于此,然时空过于接近杨玉环本身,恐生不必要的牵连与波澜。元明以降,乐器形制又有变化……

他的手指最终停留在一卷关于宋朝人文风物的典籍上。宋朝,尤其北宋,文化昌明,经济繁荣,士大夫生活雅致,对金石之学、琴棋书画乃至各类玩乐之事都极为讲究。官方设有教坊,民间勾栏瓦舍兴盛,乐器制作工艺承前启后,趋于完善与精细化。无论是用于雅乐的金石之器(编钟),还是文人雅士钟爱的古琴,或是教坊俗乐常用的笙、琵琶、箜篌,乃至带有古朴之气的埙,在宋代都能找到制作精良的上品。且宋朝与唐相隔一定岁月,因果牵连相对较弱。

更重要的是,宋人好古而不泥古,收藏之风盛行,许多前代乐器得以保存流传,同时也不断制作新品,市场流通相对便利。

“便是此时了。”谢珩轻语。他锚定了目标——北宋,仁宗庆历年间。此时社会相对稳定,文化氛围浓厚,正是寻访各类乐器的好时机。

他取下束发的那支看似普通的木簪——“乾坤镜”。走至院中清净处,神识沉入其中,定位时空坐标。清辉自木簪流淌而出,笼罩全身,周围景物开始如水纹般荡漾、模糊。

下一刻,周遭空气骤然变得鲜活,带着人间特有的烟火气息与初秋的微凉。谢珩的身影出现在一条熙攘的街道旁,耳边传来熟悉的汴京口音,眼前是车水马龙,店铺林立,招牌幌子迎风招展,赫然便是北宋东京汴梁的繁华景象。

他略整了整幻化出的符合宋人习惯的青衫,收敛周身仙灵之气,汇入人流之中。寻音之旅,自此开始。他需在这座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里,为忘川的长恨阁,觅得那能奏响新声的六样珍器。首先,或许该去大相国寺附近的市场,或是某些知名的乐器行探探路。而他的目标,不仅仅是找到乐器,更要找到其中承载着岁月与匠心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