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个标准周期的时光,在“方舟避难所”恒定不变的光照与寂静中,如同指间流沙,悄然逝去。约定的庇护时限,已然过半。
“希望号”内部的气氛,与初来时已截然不同。之前的疲惫与伤痕累累被一种内敛的精悍所取代。星舰外壳上那些破损处早已修复如新,甚至在一些关键部位,还覆盖上了一层利用新知识合成的、泛着幽光的自适应装甲。引擎经过优化,能量利用率提升了近百分之二十,跃迁系统的稳定性和精度也因空间理论的突破而有了长足进步。
更重要的是乘员们的精神面貌。长时间的休整、学习与针对性训练,洗去了长途跋涉的迷茫与焦虑,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静的自信与对前路的清晰认知。他们知道了敌人是谁(至少知道名字和部分特征),知道了目标的所在,也知道了自身的优势与局限。
最后的准备工作在高效而有序地进行着。生态园进行了最后一次大规模采收,富余的农产品被加工成易于储存的军粮。水储备库被填满,能量核心处于最佳状态。墨衡团队将Level 1数据库中所有能下载、能解析的技术资料,分门别类地加密存储,并整理出了一套针对“破碎摇篮”星域环境的初步探索与生存指南。
离开,已成定局。
这一日,苏婉通过官方频道,正式向“守夜人”发出了即将离开的通报。
“确认收到离港申请。”“守夜人”那毫无波澜的合成音如期响起,“根据协议,贵方停留时间剩余十五标准周期。是否确认提前离开?”
“确认。”苏婉回答得干脆利落。
“申请批准。离港程序启动。请贵方星舰于三个标准时内,驶离当前泊位。”“守夜人”的执行效率一如既往的高。
没有挽留,没有祝福,只有按部就班的程序。这便是与AI打交道的模式,直接,高效,不带丝毫多余情感。
“希望号”开始进行离港前的最后系统自检。巨大的机械臂缓缓收回,连接廊桥无声地断开、缩回。星舰微微震动,反重力场生成,庞大的舰身开始轻盈地脱离泊位平台。
风尘、苏婉、墨衡等人站在主控室内,透过巨大的舷窗,最后回望这座给予他们宝贵喘息之机的银白色避难所。它依旧静静地悬浮在那里,光滑的外壳反射着内部永恒的光芒,如同一个巨大的、没有生命的卵。
“不管怎样,它帮了我们。”墨衡推了推眼镜,语气复杂。尽管对那个隐藏指令心存芥蒂,但他无法否认这十五个周期带来的巨大收获。
“各取所需罢了。”苏婉看得更透,“我们遵守了它的规则,它提供了协议内的庇护。宇宙中的交易,大多如此。”
风尘的目光则更为深远。他感受到,在他们决定离开,并且航向是那片复杂的“破碎摇篮”而非相对平坦的星域时,那股一直若有若无萦绕在星舰周围的、冰冷的监视感,似乎悄然减弱了一丝。仿佛“守夜人”对于他们选择了一条“自我挑战”而非“可能引来麻烦”的道路,表示了一种无声的……“认可”?或者说,是风险评估的降低。
“它或许乐见我们离开。”风尘轻声道,“前往‘破碎摇篮’,无论成败,短期内都不会对它所维护的‘秩序’造成影响。”
林影在一旁冷冷地补充:“而且,我们还能替它去探一探那片它数据库中也记载不详的区域,或许还能为它的威胁模型提供新的数据。”
这个猜测很冷酷,但很可能接近真相。
“希望号”缓缓驶出避难所的淡蓝色护盾,再次进入了那片布满战争残骸的冰冷虚空。护盾在舰尾划过一道涟漪,随即恢复平静,将内部的寂静与秩序重新封闭。
没有告别仪式,没有最后的通讯。就像来时一样,离开也是悄无声息。
星舰调整方向,将那个银白色的球体抛在身后。它越来越小,最终化为星海背景中一个不起眼的光点,与周围无数的残骸融为一体,再也难以分辨。
“导航系统就绪。”
“跃迁引擎充能完毕。”
“目标坐标已设定:‘破碎摇篮’星域边缘,代号‘迷雾之门’。”
苏婉深吸一口气,目光扫过主控室内每一张坚毅的面孔,最终落在风尘身上。风尘对她微微颔首。
“出发。”
一声令下,“希望号”尾部喷吐出磅礴的五色光流,速度骤然提升,如同离弦之箭,射向那片预示着未知与挑战的、浩渺的黄色星域。
这一次,他们不再是仓皇的逃亡者,而是有备而去的探索者。他们带着修复一新的星舰,带着沉淀下来的知识,带着更加坚韧的意志,奔向那片可能隐藏着新家园希望的——破碎摇篮。
方舟已成过往,前路皆是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