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林栖者”的短暂接触,像一阵微风,在磐石基地紧绷的氛围中吹起一丝涟漪,但很快便平息下去。对方明确的“井水不犯河水”态度,使得短期内建立更深联系的可能性变得渺茫。基地的注意力,再次回到了最核心、也最紧迫的问题上——“缚能矩阵”与“龙脉”。
李明团队基于“方舟”数据库的理论和持续不断的监测数据,构建了一个越来越精细的矩阵能量流动模型。他们发现,矩阵并非铁板一块,其内部存在着数以亿计的、微小的能量节点,这些节点如同神经突触一般,共同维系着整个封印系统的运转。而“龙脉”的苏醒进度,本质上就是这些节点在漫长岁月中,因各种内外因素(包括地质活动、生态变化,乃至智慧生命活动引发的能量扰动)而产生的缓慢“磨损”和“适应性调整”的累积效应。
“就像一台运行了亿万年的精密仪器,再完美的设计也难免会出现损耗和误差。”李明指着屏幕上那复杂如星云的能量节点图解释道,“‘星灵’的设计或许考虑到了漫长的维护周期,但显然,他们没能预料到后续的文明断层,或者说……他们留下的维护机制未能被激活。”
“我们能否模拟这种‘维护’?”陈远问出了关键。
“理论上可以,但操作层面极其困难。”李明推了推眼镜,脸上混合着兴奋与凝重,“我们需要找到一种能量,既能与矩阵节点共鸣,又能像‘润滑剂’或‘修复剂’一样,抚平节点的能量淤塞和结构错位,而不是粗暴地冲击它。这种能量的属性必须非常特殊——它需要具备‘盖亚’本源的生命气息,又要带有一种……高度有序的‘信息引导’特性。”
陈远立刻明白了李明的意思。他的目光投向隔离室中那五块散发着温润光芒的“盖亚”碎片。碎片蕴含的星球本源生命能量符合第一个条件,但那种能量更偏向于磅礴的生命力,缺乏李明所说的那种“高度有序的信息引导”特性。
“或许……需要将精神力融入其中?”陈远沉吟道。他的精神力在与碎片共鸣中得到了滋养和提升,虽然雷电异能尚未恢复,但精神力的“质”似乎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变得更加凝练和……富有渗透性。
“这是一个方向!”李明眼睛一亮,“首领您的精神力与‘盖亚’碎片深度绑定,或许能作为载体,将碎片能量‘精加工’后,再定向注入到矩阵的关键节点进行尝试!”
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是对陈远精神力控制力的终极考验。他需要将自己的意识如同最精细的手术刀,深入到那浩瀚而危险的矩阵能量流中,找到那些微小的、需要“维护”的节点,然后进行极其精密的操作。
没有犹豫,陈远再次进入了隔离室。这一次,他的目标不再是感受或引导,而是尝试进行微观层面的“介入”。
他盘膝坐在碎片之间,意识高度集中,引导着碎片温和的能量流入自己的识海,与自身那带着独特印记的精神力细细融合、编织,试图创造出一种兼具生命活力与有序引导特性的“修复能量”。
这个过程极其耗费心神,他必须确保能量融合的稳定,不能有丝毫暴戾,否则不仅无法修复,反而可能对节点造成二次伤害。
数小时的尝试后,他终于凝聚出了一缕发丝般纤细、却散发着奇异柔和光晕的能量丝线。他小心翼翼地操控着这缕能量丝线,如同操控着血管缝合线,再次将意识探向地底深处的“缚能矩阵”。
这一次,他的感知更加微观。他“看”到了那如同星河般浩瀚的能量节点网络,感受到了其中一些节点散发出的微弱“疲惫”和“阻塞”感。他选中了一个能量流动明显滞涩的微小节点,操控着那缕特制的能量丝线,缓缓地、轻柔地触碰上去。
没有排斥,没有冲击。那能量丝线如同春雨般融入节点,陈远集中全部精神,引导着能量抚过节点内部细微的能量回路,疏通着淤塞,矫正着几乎无法察觉的结构偏差……
几分钟后,那个原本略显黯淡的节点,微不可查地明亮了一丝,其能量流动也似乎顺畅了那么一点点。
成功了!
虽然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节点,修复效果对于整个庞大的矩阵来说几乎是沧海一粟,但这证明了一条可行的路径!
陈远退出共鸣,虽然精神极度疲惫,但眼中却闪烁着振奋的光芒。他将这次成功的微观修复经验分享给了李明团队。
“太好了!这说明我们的方向是对的!”李明激动不已,“虽然效率很低,但只要能持续进行,积少成多,或许真的能延缓‘龙脉’的苏醒进程,为我们争取到宝贵的时间!”
然而,就在基地为这微小突破而鼓舞时,岚的监控系统发出了针对海底城市的警报——
一直保持稳定状态的城市护罩能量,出现了极其短暂、但清晰可辨的……波动!虽然波动瞬间就平复了,但这却是自发现城市以来,其能量场第一次出现变化!
波动的时间点,恰好与陈远成功完成那次微观修复几乎同步!
陈远和李明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惊疑。
那座沉默的深海之城,难道……对“缚能矩阵”的细微变化,有所感应?!
矩阵的低语似乎终于引起了深海守望者的注意,一丝微不可查的修复涟漪,是否能够叩开那扇紧闭亿万年的门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