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历史军事 > 虞朝的故事 > 放勋丹陵春深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丹陵春深

丹陵的春天总来得格外缠绵。洛水挣脱了冰封的桎梏,带着融雪的清冽奔涌东去,两岸的草木像是被天地间最温柔的手拂过,一夜间便洇出层层叠叠的新绿。帝喾高辛氏的宫殿就坐落在这片葱茏深处,玄色的瓦当在晨光里泛着温润的光,檐角的铜铃被风拂动,声线清越如玉石相击,漫过阶前初生的兰草,漫过宫墙外那片望不到边际的桑田。

此时的放勋正立于观星台的石阶上。他刚及弱冠,身量已如修竹般挺拔,素色的葛布深衣被晨露打湿了边角,却丝毫不减其温润气度。指尖拂过台边的青铜浑天仪,冰凉的纹路里还残留着昨夜星辰的余温,他望着东方天际那抹渐次晕开的鱼肚白,忽然想起三岁那年乳母抱着他在暖阁里说的话——天上的星子各有其位,地上的生民亦各有其安。

身后传来细碎的脚步声,内侍捧着温热的黍米羹立在阶下,见他望着晨光出神,便将瓷碗捧得更稳些:公子,晨间露重,该回殿用些热食了。放勋回过身时,晨光恰好漫过他的眉眼,那双眸子亮得像被洛水洗过的黑曜石,映着远处农人赶牛犁田的身影,轻声道:你看那片田垄,去年还因水患荒着,如今竟已泛出青意了。

内侍顺着他的目光望去,只见薄雾笼罩的田野里,几个身影正弯腰播撒种子,木犁划过湿润的泥土,翻涌出带着草腥气的浪痕。都是托了公子的福。内侍的声音里带着真切的暖意,自去年公子请命疏通洛水支流,这两岸的田地便再没受过涝灾。

放勋却轻轻摇头。他想起去年深秋蹲在田埂上的那个夜晚,老农握着他的手,掌心的老茧硌得他生疼,浑浊的眼睛里盛着泪:公子可知,这地里的土,是我们祖祖辈辈的命根子?那时洛水的支流因泥沙淤积改道,淹没了沿岸百亩良田,农人们守着泡烂的禾苗,在寒夜里哭得像迷路的孩童。他连夜赶回宫殿,跪在帝喾的丹陛前,直到三更天的梆子响过第三遍,才求得开仓放粮、疏导河道的旨意。

是百姓自己不肯放弃。放勋接过瓷碗,指尖触到碗壁的温热,水患能淹了田地,却淹不了人心。他舀起一勺黍米羹,香气里混着新米的清甜,忽然想起那夜在老农茅舍里喝的糙米粥,碗底沉着几粒未脱壳的谷子,却比任何珍馐都更暖胃。

观星台的铜钟忽然敲响,浑厚的声响漫过宫墙,惊飞了檐下栖息的燕子。放勋知道,这是朝会的信号。他将剩下的黍米羹递给内侍,转身时衣襟扫过阶边的青苔,留下一道浅浅的绿痕。通往正殿的石板路两侧,新栽的桃树正抽出嫩芽,有露珠顺着枝条滚落,砸在他的鞋面上,洇开一小片深色的印记。

殿内早已肃静。帝喾高辛氏端坐在龙椅上,鬓边的银丝在烛火里泛着霜色,目光扫过阶下肃立的百官,最终落在缓步而入的放勋身上。昨日有巢氏来报,黄河下游又溃了堤坝。老帝的声音带着岁月沉淀的沙哑,像被风化的青铜鼎,沿岸七部百姓,已有半数流离失所。

殿内顿时起了细碎的议论声。有大臣主张征调民夫加固堤坝,有大臣谏言迁徙百姓暂避,唯有放勋垂着眼帘,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的玉佩——那是母亲临终前给他的遗物,玉质温润,上面雕刻的水纹早已被摩挲得光滑。

放勋,你有何见解?帝喾的目光始终落在他身上。

放勋抬眸时,殿外的晨光恰好从窗棂涌入,在他脸上投下明明灭灭的光斑。臣以为,堵不如疏。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遍殿内,黄河水患,自古有之,若只知筑堤堵截,终有溃决之日。臣愿亲往下游,探寻河道症结,再谋疏浚之法。

右相立刻出列反对:公子乃国之储贰,黄河沿岸凶险,岂能轻动?

正是。左卿亦上前一步,袍角扫过冰凉的金砖,此事交由地方部落处置即可,何必劳动公子大驾?

放勋却微微躬身,语气坚定如磐石:诸位大人可知,此刻下游的百姓正蜷缩在破庙里,用冻裂的手捧着雪水充饥?他想起去年在曹州见过的景象,洪水退去后的村落里,断壁残垣间还挂着孩童的破鞋,泥地里嵌着没来得及收获的粟米,若储贰只知安坐宫殿,不见生民疾苦,他日何以承继大统?

帝喾望着他挺直的脊梁,忽然想起二十年前那个雪夜。刚满周岁的放勋被乳母抱在怀里,窗外飘着鹅毛大雪,他却指着窗外瑟缩在墙角的乞丐,咿咿呀呀地要把自己的襁褓送出去。那时老帝便知,这孩子的心,是被天地间最柔软的东西做的。

准奏。帝喾的声音里带着不易察觉的喟叹,赐你良马五匹,随从三十人,持朕的玉圭,可调动沿途部落的人力。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殿外那片初生的绿,切记,你肩上扛的,不只是河道,更是万千生民的性命。

放勋叩首时,额头触到金砖的冰凉,心里却燃着团温热的火。臣定不负君父所托,不负天下生民。

临行前夜,丹陵落了场春雨。放勋坐在书案前,就着昏黄的烛火整理行囊,案上摊着幅泛黄的舆图,上面用朱砂标注着黄河沿岸的山川河道。他忽然取过素帛,研开松烟墨,凝神写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八个字。笔尖划过帛面的声响,混着窗外的雨声,像谁在低声诉说着古老的誓言。

侍立一旁的老仆见他将素帛仔细缝进衣襟,忍不住劝道:公子此去凶险,何不带上些金玉器物?若遇蛮夷部落,也好有个周全。放勋却笑了,烛光在他眼底跳动,像落了片星辰:百姓的饥寒,比任何金玉都重。若真遇着部落,我带的不是玉圭,是真心。

次日清晨,洛水岸边的柳丝已抽出新绿。放勋换上最朴素的布衣,腰间悬着那枚水纹玉佩,在晨光里向送别的百姓拱手。没有仪仗,没有鼓乐,只有三十名随从牵着马匹,行囊里装着农书、药草和简单的干粮。有孩童捧着刚摘的桃花跑过来,怯生生地递到他面前,花瓣上还沾着晨露,映着孩子清澈的眼睛。

公子何时回来?孩子仰着脸问。

放勋接过桃花,别在衣襟上,指尖触到花瓣的柔软:等田里的谷子黄了,我就回来了。

队伍沿着洛水东行,马蹄踏过青石板路的声响,惊起芦苇丛里栖息的水鸟。放勋勒住缰绳,望着远处滩涂上耕作的农人,忽然翻身下马:我们步行吧,莫要惊了百姓。随从们纷纷下马,将马匹交给两人照看,其余人跟着他踏上泥泞的田埂。

刚走不远,便见几个妇人蹲在河边捶洗衣物,皂角的泡沫顺着水流漂远,混着她们低低的笑语。放勋走上前时,有个抱着孩童的妇人抬头看见他,慌忙起身行礼,怀里的孩子却咯咯笑着,伸手去抓他衣襟上的桃花。

这河的水,比去年清多了。放勋蹲下身,逗弄着孩子肉乎乎的小手,灌溉庄稼也省力了?

妇人见他毫无架子,便放松下来,用袖子擦了擦额头的汗:可不是嘛!自去年公子派人修了引水渠,我们浇地再不用绕远路了。你看那片麦田,去年还荒着,今年都快齐腰深了。她指着远处翻滚的绿浪,眼里的光比阳光还亮。

放勋顺着她指的方向望去,忽然看见田埂上立着个拄着拐杖的老者,正望着他们这边。他起身走过去,见老者的草鞋上沾满泥浆,裤脚卷到膝盖,露出被水浸泡得发白的皮肤。老丈是在此看管田地?

老者浑浊的眼睛打量着他,忽然叹了口气:公子不认得老汉了?去年水淹了田地,是你蹲在这田埂上,跟我们一起挖排水沟,三天三夜没合眼。他用袖口抹了把眼角,你看这地里的麦子,都是托你的福啊。

放勋心里一暖,刚要说话,却见老者弯腰从怀里掏出个布包,层层打开,里面是几块烤得焦脆的麦饼。公子路上吃,这是新收的麦子做的,带着土气,却顶饿。

麦饼的香气混着泥土的腥气漫过来,放勋接过时,指尖触到布包上粗糙的针脚,忽然想起母亲生前常说的话:百姓的心意,是天底下最沉的东西。

行至曹州地界时,天色忽然转阴。乌云像被打翻的墨汁,迅速漫过整个天空,豆大的雨点砸下来,打在路边的茅屋顶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放勋一行人正欲找处避雨,忽然听见前方传来争吵声,夹杂着妇人的啼哭,穿过雨幕清晰地传来。

他拨开挡路的芦苇,只见一片被烧毁的村落前,两方人马正持着木棍对峙。左边的人身着麻布短打,额间系着红色的布条;右边的人则裹着兽皮,手里攥着磨得锋利的石斧。他们中间的空地上,躺着几具盖着草席的尸体,旁边缩着一群老弱妇孺,抱着膝盖在雨里瑟瑟发抖。

住手!放勋大喊着冲上前,雨水瞬间打湿了他的衣袍,却丝毫不减其气势。两方人马见有人闯入,都愣住了,为首的两个壮汉同时转头看来,目光里带着警惕与敌意。

你是何人?敢管我有娀氏与有虞氏的事?红布条首领厉声喝问,手里的木棍重重砸在泥地上,溅起一片水花。

放勋抹去脸上的雨水,目光扫过那些缩在角落的孩童,声音沉稳如磐石:我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们手里的家伙,本应去劈柴耕田,为何要对着自己的同胞?他指着那些草席,这些死者,难道不是你们从小一起长大的乡邻?

兽皮首领往前一步,胸膛上的刀疤在雨里更显狰狞:他夺我水源,烧我房屋,难道不该偿命?

水源?放勋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不远处有股溪流正从石缝里涌出,水流虽细,却清澈见底,这水是天地所生,本就该滋养两岸生民,何时成了某一家的私产?他走到溪边,掬起一捧水,任由冰凉的液体从指缝漏下,你们看这水,它从不问饮者是有娀氏还是有虞氏,为何你们偏要为它动刀兵?

红布条首领闷哼一声:说得轻巧!没了这水,我族的田地就要枯死,族人就要饿死!

那便合力治水。放勋的声音忽然提高,雨声仿佛都被压下去几分,若你们肯放下争斗,随我疏浚河道,引这溪水灌溉两岸,不仅各自的田地能丰收,还能开垦新的耕地。届时仓廪丰实,何至于为这点水源相争?

雨还在下,打在所有人的脸上,却奇异地浇熄了几分戾气。有个抱着孩子的妇人忽然哭出声:首领,我家男人就是为了抢水死的,我不想我的娃再没了爹啊!她的哭声像根针,刺破了僵持的气氛,几个老者也跟着叹息起来。

放勋见众人神色松动,便趁热打铁道:百姓所求,不过是暖衣饱食,安稳度日。你们今日为水源争斗,明日为土地厮杀,何时是个头?若真为族人着想,就该放下仇恨,共寻生路。他转向两个首领,目光诚恳,我愿在此立誓,三日之内,必引新水源至,若食言,甘受天罚。

两个首领对视一眼,又看了看雨里哭泣的妇孺,终于缓缓放下了手里的武器。红布条首领叹了口气:罢了,就信你这一次。若真能引水成功,我有娀氏愿与有虞氏永世修好。

兽皮首领也点头:我族也愿罢手。若你能让族人过上好日子,我愿率全族臣服于陶唐。

雨停时,天边挂起道彩虹,横跨在被烧毁的村落上空,像座七彩的桥。放勋立刻带领两族青壮开始疏浚河道,他亲自跳进及膝的泥水里,用铁锹挖开堵塞的淤泥,汗水混着泥水顺着脸颊流下,却笑得比彩虹还明亮。随从们见状,也纷纷挽起裤脚加入,连那些老弱妇孺都提着水桶送来清水。

三日后,当第一股清水顺着新挖的渠道流入干裂的田地时,两族的人都欢呼起来。孩子们追着水流奔跑,笑声像银铃般洒满田野;老人们跪在田埂上,捧着新润的泥土落泪;两个首领并肩站在渠边,忽然伸手握住了对方的手,粗糙的掌心相触,仿佛握住了错失已久的和解。

放勋坐在田埂上,看着这一幕,衣襟上的桃花早已在雨里凋零,却仿佛有更鲜活的春意从心底漫出来。有个老者端来一碗热腾腾的米粥,碗里还卧着个鸡蛋,颤巍巍地递给他:公子,这是我们两族合煮的粥,你尝尝。

米粥的香气漫过鼻尖,放勋接过碗时,看见碗底沉着几粒红豆,像一颗颗跳动的红心。

离开曹州时,两族百姓夹道相送,孩子们捧着新摘的野果,老者们牵着最好的马匹,非要塞给他。放勋婉拒了所有馈赠,只收下了一块刻着协和万邦的木牌,那是两族的工匠连夜雕刻的,木纹里还带着松木的清香。

公子何时再回来?有人高声问。

放勋勒住缰绳,回望这片刚恢复生机的土地,阳光落在他的发梢,镀上层金边:等稻子熟了,我会再来。

一路向东,黄河的咆哮声越来越近。放勋站在堤坝上,望着浑浊的河水裹挟着泥沙奔涌而过,浪涛拍打着堤岸,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沿岸的村落大多空无一人,只剩下断壁残垣在风中摇晃,有只失去巢穴的水鸟落在倒塌的屋梁上,哀鸣着望向远方。

公子,下游的堤坝昨夜又溃了三里。随从捧着记录册赶来,纸页被风吹得哗哗作响,有部落首领说,这是河伯发怒,要用人牲献祭才能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