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飞机平稳降落在首都国际机场。踏上京城土地的那一刻,林峰感受到的是一种与省城截然不同的气息——更快的节奏,更稠密的人流,以及一种无形中笼罩着的、更深沉厚重的政治氛围。他拒绝了苏曼派人来接的好意,按照报到通知,自行搭乘党校安排的接驳车,前往位于京郊的中央党校。

车子驶离喧嚣的市区,窗外的景致逐渐变得开阔、宁静。当那片闻名遐迩、绿树掩映中的红墙灰瓦建筑群出现在视野中时,一种庄严肃穆之感油然而生。这里,是无数高级干部思想淬炼、理论升华的摇篮。

报到流程简洁而高效。在学员宿舍楼,林峰分配到了一个单间。房间不大,陈设简单朴素,但干净整洁,书桌、衣柜、独立卫浴一应俱全,窗外正对着一个静谧的小花园。他放下简单的行李,环顾四周,这里将是他未来半年的栖身之所。一种久违的、类似于军营和校园结合的纯粹感,让他纷扰的心绪稍稍沉淀。

下午是班级首次集合和破冰活动。研修班的学员来自五湖四海,年龄多在四十岁上下,均是各地、各条战线上表现突出的中青年干部。教室里,几十张面孔带着或矜持、或好奇、或沉稳、或精明的神色。林峰选择了一个居中偏后的位置坐下,目光平静地扫过全场,迅速地将一张张面孔与学员名册上的信息对应起来。

班主任是一位气质儒雅、目光深邃的中年教授,姓郑。他做了简短而有力的开场白,强调此次研修的目的是“筑牢理论基础、开阔世界眼光、培养战略思维、增强党性修养”,要求大家“转换角色、潜心学习、深入研讨、共同提高”。

破冰环节,学员们轮流做自我介绍。轮到林峰时,他站起身,言简意赅:“林峰,来自S省发改委。工作经验主要在地方经济管理和产业政策领域。很高兴能与各位同学一起学习,请多指教。”他的介绍平和低调,但“S省发改委”和“林峰”这个名字,还是让不少学员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波动——袁家倒台的风波虽未公开细节,但在一定层级内,林峰这个名字已然带有某种传奇色彩。

林峰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些反应,但他面色如常,坦然坐下。他知道,在这里,过去的成绩和风波都需暂时放下,重要的是汲取新的知识,并重新审视和定位自己。

傍晚,苏曼如约来到党校附近一家环境清雅的私家菜馆。她今天穿着一身剪裁得体的米白色套装,显得干练而知性。看到林峰,她脸上露出由衷的笑容。

“怎么样,林大学员,重回校园的感觉?”苏曼打趣道,一边熟练地烫洗着茶杯。

“很纯粹,也很充实。”林峰接过她递来的热茶,“感觉像是给高速运转的机器按下了暂停键,有机会重新校准和加油。”

“这个比喻很贴切。”苏曼收敛了笑容,正色道,“这里确实是加油站,但也是观察站。能进这个班的,都不是等闲之辈。有些人,可能会成为你未来的盟友,有些人,则需要你仔细甄别。”

林峰点点头:“我明白。今天初步接触,已经感觉到藏龙卧虎。”他顿了顿,问道,“京城这边,最近有什么特别的风向吗?”

苏曼放下茶杯,身体微微前倾,压低了些声音:“袁家倒台,震动很大。表面上风平浪静,但水面下的漩涡不小。袁家毕竟盘踞多年,枝蔓很深,虽然核心被拔除,但一些外围的、关联的利益方难免兔死狐悲,或者担心被牵连。我听到一些零星的风声,有人对你……或者说,对扳倒袁家的‘方式’和‘后果’,颇有微词,认为手段过于激烈,打破了某些‘默契’。”

林峰眼神微冷:“默契?建立在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基础上的默契,打破了又如何?”

“话是这么说。”苏曼轻轻摇头,“但你要知道,京城的关系盘根错节,很多时候并非简单的黑白对错。有些人未必是同情袁家,只是担心这种‘不留余地’的风格,会成为常态。所以,你在这里学习,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姿态,让某些人安心。”

她继续道:“另外,我隐约感觉到,似乎有另一股力量,在袁家倒台后,正试图填补某些权力和利益真空,动作很隐蔽。目前还看不清楚来路,但值得警惕。”

林峰若有所思。苏曼的信息印证了他的部分判断,也带来了新的警示。党校的学习,不仅是充电,也是一层保护色,让他可以暂时避开这些复杂的暗流,从容观察。

“谢谢提醒,曼姐。我会注意的。”林峰郑重道。

“跟我还客气什么。”苏曼莞尔一笑,重新拿起菜单,“好了,不说这些了,点菜!尝尝地道的京城风味,给你接风洗尘。”

接下来的日子,林峰完全投入到紧张而充实的学习中。课程安排得非常满,从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导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从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到国际战略与国家安全,从领导科学与艺术,到党史国史专题……授课的老师均是国内相关领域的顶尖学者或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部级领导。

林峰如同海绵吸水般汲取着知识。他不仅认真听讲,勤做笔记,更善于结合自身在地方工作的实践经验进行思考和提问。在课堂讨论和小组研讨中,他往往能提出独到的见解,分析问题一针见血,逻辑严密,展现出远超一般地方官员的理论功底和战略视野,很快便在学员中脱颖而出,赢得了不少同学的敬佩,也引起了郑班主任和某些授课老师的特别注意。

一次关于“新发展格局与地方产业升级路径”的研讨课上,林峰结合“玄鸟”项目的成功案例,阐述了如何在全球化逆流中坚持自主创新、突破“卡脖子”技术,以及政府如何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有效引导和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他的发言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温度,引发了热烈讨论。

课后,一位来自北方工业重镇的市委书记主动找到林峰交换联系方式,感慨道:“林峰同志,你关于政府与市场边界的论述,真是说到我心坎里了。我们那边啊,传统产业转型压力大,有时候真是左右为难。有机会一定要多向你请教!”

林峰谦和地回应:“书记您太客气了,互相学习。每个地方情况不同,经验可以交流,但路径还需要自己探索。”

夜晚,林峰常在宿舍灯下阅读理论着作,或整理学习心得。他感到自己的思维视野正在被不断打开,过去很多在实践中摸索出的经验,正在与系统的理论框架相互印证、融合升华。他知道,这半年的沉淀,对他未来走向更广阔的舞台,至关重要。

然而,平静的校园生活之下,苏曼提醒的那些“暗流”,以及周岚偶尔在加密通讯中提及的、省里某些人对他在党校“享清福”的微妙议论,都让他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学习是为了更好地战斗,暂时的宁静,或许正预示着更大的风浪还在后方。

他合上书本,走到窗边,望着党校静谧的夜色。新的舞台,新的挑战,已然拉开序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