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都市言情 > 天地翻覆 > 第168章 离岸收益的稳定流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香港中环的恒基总部写字楼,落地窗外是维多利亚港的粼粼波光,万吨巨轮缓缓驶过,像极了陈启棠执掌恒基三十年来的沉稳步调。办公室里,紫檀木办公桌一尘不染,1997年那张泛黄的破产字条被装裱在水晶相框里,与全球资产分布地图隔桌相对,构成一种跨越时空的风险警示。

陈文博推门而入,手里攥着一份刚出炉的年度财报,脸上难掩笑意:“爸,伦敦金丝雀码头和悉尼情人港的资产年报出来了,去年租金收益合计2.03亿港币,年化收益率稳定在5.1%,比内地项目高出整整3个百分点。”他将财报放在桌上,指尖划过密密麻麻的数据,“尤其是伦敦的写字楼,入驻率始终保持98%,租户都是投行和律所,租金按时到账,从不用操心催缴。”

陈启棠正戴着老花镜,翻看香港本地的地产新闻,头也没抬地问:“内地那部分呢?上海写字楼的租金到账了吗?”

“早就到了,每月500万港币,一分不少。”陈文博补充道,“不过内地业务占比已经降到5%了,就剩这一个核心资产,每年贡献6000万租金,几乎是纯利润。反观我们去年卖掉的广州那两个写字楼,现在价格跌了8%,还好卖得及时。”

陈启棠放下报纸,摘下老花镜,目光落在墙上的资产分布地图上。地图上,香港、伦敦、悉尼的标记用金色标注,占据了绝大部分版图,而内地仅上海一个红点,像一颗被遗忘的棋子。他拿起桌上的放大镜,缓缓移到伦敦的位置:“稳,才是我们恒基的根。内地的钱看似好赚,实则如履薄冰,高杠杆、政策变动、库存积压,每一个都是致命的陷阱。”

他想起1997年那场金融风暴,朋友一夜之间破产跳楼,临终前留下的字条上,“贪多必失”四个字被泪水浸透,至今仍清晰可辨。正是这张字条,让他在后来的每一次市场狂热中都保持着清醒。“你看内地那些房企,负债率动辄80%以上,拿地王、加杠杆,把身家性命都押在政策红利上,”陈启棠指着财经版面上“远大地产资金链断裂”的新闻,“这已经是第三家爆雷的高杠杆房企了,他们赚的是快钱,赌的是运气,可房地产从来不是赌博,是细水长流的生意。”

陈文博点点头,想起几年前自己力主增持内地住宅项目,被父亲坚决否决的场景。当时他觉得父亲过于保守,错失了房价暴涨的红利,直到鑫源、宏图、远大等房企接连破产,他才真正理解“稳健”二字的重量。“现在回头看,还是您看得远。”他由衷地感慨,“去年我们减持内地非核心资产时,不少同行还嘲笑我们错失良机,可现在他们都在为去库存发愁,有的甚至要靠变卖资产续命。”

“嘲笑我们的人,终究会为自己的贪婪付出代价。”陈启棠站起身,走到资产地图前,指尖轻轻点在悉尼的位置,“我们在悉尼收购的情人港商业地产,虽然初期投入大,但地理位置优越,周边都是高端住宅区和旅游景区,租金每年都有稳步增长。这种稳定的现金流,比内地项目的短期暴利靠谱得多。”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严肃:“做地产就像航海,狂风暴雨时,巨型邮轮或许能乘风破浪,但一旦触礁,就是万劫不复。我们恒基要做的不是邮轮,是灯塔,无论市场如何波动,都能稳稳矗立,照亮方向。”

陈文博翻开财报,指着其中一页说:“按照您的要求,我们把全球负债率控制在18%,自有资金占比高达75%,没有任何信托和小额贷负债。银行主动找上门,愿意给我们提供年化3%的低息贷款,问我们要不要扩大投资,但我按照您的规矩,婉拒了。”

“做得对。”陈启棠赞许地点头,“钱够用就好,没必要为了追求规模而背负债务。我们现在的资产结构,就算遇到全球金融风暴,也能安然无恙。”他走到水晶相框前,凝视着那张破产字条,“1997年的教训告诉我们,市场永远不缺赚钱的机会,但缺的是抵御风险的能力。离岸资产就像我们的安全网,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就算一个篮子掉了,还有其他的兜底。”

正说着,陈启棠的手机响了,是悉尼分公司的负责人打来的。他接起电话,用流利的英语交流了几句,挂电话时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悉尼的项目又签了一个长期租户,是一家跨国科技公司,租约五年,租金一次性预付了一年。你看,这就是稳健资产的魅力,不用靠炒作,自然有人认可。”

陈文博看着父亲从容不迫的样子,忽然想起上周参加的内地地产峰会。峰会上,开发商们争相炫耀自己的拿地规模和销售业绩,言辞间充满了对高杠杆的推崇,仿佛市场永远不会降温。“爸,上周我去参加内地的地产峰会,那些开发商都在说‘高杠杆才能赚大钱’,还说我们恒基太保守,错失了黄金时代。”

陈启棠闻言,淡淡一笑:“黄金时代?真正的黄金时代,是能够长久生存下去的时代。那些靠高杠杆堆砌起来的繁荣,就像沙滩上的城堡,潮水一退就会原形毕露。我们恒基能走到今天,靠的不是追逐风口,而是敬畏风险。”他拿起桌上的茶壶,给儿子倒了一杯茶,“你尝尝这陈年普洱,入口醇厚,回甘悠长。做企业就像泡茶,急不得,得慢慢熬,才能出味道。”

陈文博端起茶杯,温热的茶汤滑过喉咙,果然满口回甘。他想起父亲这些年的决策: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减持美国资产,在2010年内地楼市狂热时收缩战线,在2013年房企抢地王时布局海外稳定资产。每一次决策都看似逆市场而行,却最终都被证明是正确的。

“现在全球经济形势复杂,美联储加息预期越来越强,内地楼市也开始降温,”陈启棠的目光再次投向窗外,维多利亚港的风浪似乎大了些,“我们接下来的重点,是优化现有资产,继续降低内地业务占比,把更多资金投入到香港和海外的核心商业地产上。记住,恒基要的不是一时的规模,是长久的稳定。”

他走到办公桌前,拿起笔,在年度财报上写下一行字:“负债率控制在20%以下,不碰高杠杆项目,自有资金优先投入核心资产。”这行字,与1997年那张字条的精神一脉相承,构成了恒基的生存密码。

陈文博看着父亲的笔迹,心中豁然开朗:“爸,我明白了。稳健不是保守,是对企业、对员工、对股东最大的负责。以后我会严格按照您的原则,打理好全球资产,让恒基的稳定流永远持续下去。”

陈启棠满意地点点头,将财报递给儿子:“去把这份财报发给所有股东,让他们知道,恒基不需要靠讲故事、炒概念来提升估值,我们靠的是实实在在的租金收益和稳健的资产结构。”他顿了顿,补充道,“另外,把伦敦和悉尼的资产运营报告单独整理一份,给你儿子陈宇看看,让他从小就明白,做企业要稳字当头,不能投机取巧。”

陈文博接过财报,转身准备离开。走到门口时,他回头看了一眼父亲,陈启棠正重新戴上老花镜,目光再次落在那张破产字条上,神情肃穆而坚定。阳光透过落地窗,洒在水晶相框上,折射出耀眼的光芒,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家族跨越周期的生存智慧。

办公室外,恒基的员工们正有条不紊地工作,每个人脸上都带着从容的笑容。他们或许不知道父亲与儿子之间的这番对话,但他们知道,在恒基工作,永远不用担心企业会突然爆雷、面临失业风险。这种安全感,源于陈启棠三十年来坚守的“稳健”二字,源于那些分布在全球的离岸资产,更源于那张时刻警示风险的泛黄字条。

维多利亚港的风浪渐渐平息,万吨巨轮依旧平稳航行。陈启棠端起茶杯,抿了一口陈年普洱,目光望向远方。他知道,市场的狂热还会继续,高杠杆的游戏还会有人追捧,但恒基只会沿着自己的轨道稳步前行,用离岸收益的稳定流,抵御每一次市场风暴的侵袭。因为他始终坚信,稳,才是最大的成功;长久,才是最值得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