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从亳州的药香与曹魏遗风中南下,深入皖西北的腹地,去往那片被淮河支流深情拥抱的平原沃野。
记录地点: 安徽省西北部,阜阳市
列车在无垠的平原上飞驰,窗外是连片的麦田与村庄,天地开阔,气象浑厚。阜阳,这座拥有千万人口、被誉为“江淮百亿粮仓”的城市,以其博大的胸怀承载着最质朴的中原风情。我此行的徒步,便是一场在颍水之滨探寻人口之城、生态嬗变与面食王国奥秘的旅程。
第一层次:生态嬗变,从“水患”到“水景”
阜阳与水的关系,经历了从抗争到共生的深刻转变。
· 三角洲城市中心公园:都市绿心的华丽转身:我徒步于三角洲公园,这片位于颍州、颍泉、颍东三区交汇处的广阔绿地,曾是洪水频发的河滩地。如今,它已化身为阜阳的“城市绿肺”,湖面开阔,绿树成荫,栈桥蜿蜒,成为市民休闲健身、亲子游玩的热门场所。它的变迁,是阜阳从“治水”到“亲水”理念进步的缩影。
· 七渔河风景带与颍河景观带:滨水长廊的诗意:我沿着七渔河和颍河岸边的步道行走。经过综合治理,昔日的“龙须沟”变成了风景如画的生态廊道。河水清波荡漾,两岸花木繁盛,跑步、骑行、垂钓的人们络绎不绝。傍晚时分,夕阳将金光洒满河面,充满了宁静而温暖的生活气息。
热度总结: 三角洲公园及各大滨水景观带是阜阳当下热度最高、最能体现城市人居环境改善成果的区域,是本地市民休闲生活的核心场所。
第二层次:文峰塔与奎星楼,一城文脉的守望
在平原水景之间,阜阳的古建筑静静诉说着它对文风的追求。
· 文峰塔:笔蘸颍水写青云:我登临文峰公园内的文峰塔。这座明代古塔是阜阳的文化地标,承载着当地人“崇文重教、文运昌盛”的美好期盼。登塔远眺,现代城市风貌与古老颍河风光尽收眼底。
· 奎星楼:红柱青瓦映古今:位于老城区的奎星楼,同样是为昌盛文运而建。它与文峰塔遥相呼应,共同构成了阜阳历史文化的精神坐标。周边的老街巷里,仍保留着些许旧日的生活节奏。
人文印记总结: 文峰塔与奎星楼规模不大,却是阜阳深厚文化底蕴的象征,它们的存在,为这座现代化的平原大市注入了历史的锚点。
第三层次:面食王国,馍与粉的舌尖江湖
若论阜阳最深入人心的名片,非其花样繁多、扎实美味的面食莫属。
· 格拉条:阜阳灵魂面的硬核表达:在阜阳,无人不知格拉条。这种用压床“格拉”出来的粗壮面条,筋道十足,拌上浓郁的芝麻酱、荆芥和辣油,口感粗犷,味道香浓,是刻进阜阳人dNA里的家乡味。坐在街边小店,大口吃着格拉条,是体验阜阳烟火气的绝佳方式。
· 枕头馍:能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阜阳枕头馍,以其形似枕头、壮硕无朋而闻名。一个馍重达数斤,切开后馍瓤雪白,麦香浓郁,筋韧耐嚼。它不仅是食物,更是阜阳作为粮食主产区物产丰饶的象征,以及当地人朴实、厚重性格的体现。
· 粉鸡:名不副实的滑嫩鲜美:粉鸡并非鸡肉,而是将鸡胸肉裹上红薯淀粉敲薄,入水汆熟,口感滑嫩异常,汤头清淡鲜美,是阜阳美食中一道兼具营养与风味的特色菜。
· 太和板面与牛肉:阜阳下辖的太和县,其太和板面和太和牛肉同样名声在外。板面爽滑,牛肉醇香,构成了阜阳美食地图上的重要一环。
美食总结: 阜阳是当之无愧的“面食天堂”,格拉条和枕头馍是两大图腾,粉鸡、板面等则丰富了其味觉层次。这里的饮食风格,充满了平原地区的扎实与豪迈。
记录者结语:在厚重土地上升腾的生机
徒步阜阳,感受到的是一种基于土地的、磅礴而温暖的生命力。
它用千万人口,书写着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样本;
它用亿吨粮仓,诠释着“中原粮仓”的无私奉献;
它用纵横水网,演绎着从水患治理到生态宜居的华丽转身;
它更用万千面食,喂养着一方百姓的胃与乡愁。
从亳州的“药都文脉”到阜阳的“平原史诗”,皖北的画卷呈现出更加浑厚、更加生活化的笔触。阜阳或许没有惊世骇俗的奇景,但它有的,是土地的厚重、人烟的稠密和生活的温度。这是一座需要慢慢品、从日常中去感受的城市。
我的阜阳记录暂告段落。下一章,我们将结束皖北的旅程,南渡淮河,去感受皖西的山水与红色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