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夜风卷着夜色漫过嘉星市的天际,汪晓周身萦绕着鬼气化作流光,在虚空中稳稳疾驰。

身后不远处,白雪踩着一缕莹白的妖气,身姿轻盈如蝶。

蓬松的狐尾在夜风中轻轻摇曳,偶尔抬手拨弄一下飘到眼前的发丝,灵动又俏皮。

“汪晓哥哥,等等我呀!”白雪加快速度,妖气流转间,已然飞到汪晓身侧,与他并肩而行,圆溜溜的眼睛里满是好奇,“你说的那位金庸老先生,真的写了好多好多江湖故事吗?他笔下的侠客,是不是都像传说里那样,路见不平就拔刀相助,就算遇到再厉害的敌人,也不会丢了骨气呀?”

汪晓眼中难以掩饰的崇敬,“何止是好多,他用一支笔,写尽了江湖的快意恩仇、家国情怀,构建了一个让几代人都心之向往的侠义世界。他笔下的侠客,各有风骨。郭靖憨厚耿直,守襄阳数十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一身家国大义重于泰山;杨过孤傲不羁,断了右臂仍不改初心,对爱人的深情、对侠义的坚守,从未动摇;令狐冲洒脱自在,虽深陷江湖纷争,却始终守住本心,不被权势裹挟;还有乔峰,身负血海深仇,却始终心怀苍生,最终以一己之力换得宋辽安宁,用生命诠释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白雪听得眼睛发亮,周身的妖气都跟着雀跃起来,忍不住抬手比划了一下,“哇!听起来好厉害!那降龙十八掌是不是真的能打出龙吟声?六脉神剑是不是动动手指就能发出剑气?还有黄蓉,她真的那么聪明吗,不管遇到什么难题都能解开?”

看着白雪好奇的样子,汪晓忍不住失笑,“故事是虚构的,但先生笔下的侠义精神,是真真切切的。他写的不只是江湖,更是人心;讲的不只是武功,更是道义。自他的作品问世以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有人在迷茫时,靠着他笔下侠客的韧劲撑过难关;有人在利益面前,想起郭靖的坚守,守住了内心的底线;有人在人际交往中,学着令狐冲的洒脱,少了几分计较;还有无数人,因为他的故事,立志要做一个正直、勇敢、有担当的人。”

汪晓的语气渐渐郑重起来,目光望向远方夜色中隐约浮现的古镇轮廓,那便是海宁袁花镇,金庸先生的故乡:“他这辈子,没练过武功,没上过战场,却用笔墨做武器,用文字传道义,让‘侠义’二字,深深扎根在无数人的心中。这种影响,跨越了年龄、跨越了地域,甚至跨越了生死,就算他已然离世,他的文字、他的精神,依旧在世间流传,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这便是他最了不起的贡献。”

白雪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收起了比划的手势,却依旧难掩心中的好奇。

妖气微微流转,放慢了飞行的速度,与汪晓一同朝着袁花镇靠近:“那我们今天找他,是想让他和我们一起吗?他现在变成英魂了,还能写出好看的故事吗?”

“不,他还不是英魂,他现在是一缕墨魂。因为刚离世不久,魂体还很微弱。”汪晓轻声解释,目光落在前方越来越清晰的老宅上,“不过他的魂气很特别,不是靠阴域的戾气滋养,也不是靠世人的香火供奉,而是靠‘墨韵魂气’。也就是他写下的那些经典作品,被世人代代相传、反复品读,读者心中的敬意、对侠义精神的认同,还有对他文字的热爱,汇聚成了这独特的魂气,支撑着他的英魂不散。这种魂气,温润纯粹,没有半分阴鸷,就像他的文字一样,看似柔和,却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

说话间,一鬼一妖已抵达金庸旧居外。

夜色中的老宅静谧而古朴,青瓦白墙在月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

院内的桂树早已落叶,枝桠疏朗,却依稀能想象出花开时节满院飘香的模样,

据说金庸先生年少时,常在此树下读书写字,那些后来震撼江湖的故事,或许早在那时,就已在他心中埋下了种子。

老宅的围墙不高,爬满了枯萎的藤蔓。

风吹过,藤蔓轻轻晃动。

汪晓缓缓落地,鬼气化作一缕极细的气流,轻轻拂过院门上的铜环。

没有发出半点声响,虚掩的院门便缓缓打开。

白雪也跟着落地,收起了周身的妖气,只留一双圆溜溜的眼睛,好奇地打量着院内。

石桌石凳上还留着淡淡的痕迹,像是不久前有人刚在此品茗闲谈。

桌角甚至还放着一个小小的砚台。

砚台里的墨汁早已干涸,却依旧能嗅到残留的墨香。

墙角种着几株兰草,虽已凋零,却依旧能想象出盛放时的清雅模样。

书房的门敞开着,一缕微弱却澄澈的微光从门内溢出,裹着浓郁墨香,缓缓飘到身前。

汪晓压低声音,语气里带着几分敬畏,“他的魂体就在书房里,我们进去的时候轻一点,不要惊扰了他。”

白雪乖巧地点点头,脚步放得极轻,跟着汪晓一同走进院内。

越是靠近书房,那股温润的墨韵魂气就越是清晰。

走进书房,眼前的景象让汪晓微微一怔。

书房不大,却收拾得十分整齐,靠墙的书架上摆满了书籍,有古籍,也有现代的读物。

书桌摆在窗边,桌上放着一支毛笔、一叠宣纸,宣纸上没有字迹,却残留着淡淡的墨痕。

书桌旁的椅子上,一道清瘦的虚影正静静坐着,身着素色长衫,面容温和,发丝间夹杂着几缕白发。

他似乎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双目微垂,指尖轻轻落在宣纸上。

周身萦绕着淡淡的墨韵魂气,显得十分微弱,却依旧保持着挺拔的身姿。

汪晓停下脚步,站在书房门口,深深躬身行礼,语气是前所未有的恭敬,“晚辈汪晓,拜见金庸先生。自年少时起,晚辈便沉迷先生笔下的江湖,《射雕英雄传》的家国大义、《天龙八部》的悲怆侠义、《笑傲江湖》的率性洒脱、《神雕侠侣》的深情坚守、《倚天屠龙记》的恩怨情仇……每一部作品,每一个角色,都让晚辈受益匪浅。”

他顿了顿,抬眸望向那道清瘦的虚影,眼底的崇敬愈发浓厚:“晚辈死后成鬼,见惯了阴邪诡谲,也见惯了人心险恶,曾一度觉得世间再无纯粹的善意与正义。先生的文字,就像一盏灯,照亮了晚辈前行的路,也让晚辈下定决心,即便身为鬼,也要坚守道义,护佑生灵,不做危害人间的恶鬼。”

闻言,金庸缓缓抬起头,双目微睁,眼底带着几分茫然,又带着几分温和,目光缓缓扫过汪晓与白雪。

“后生,你们……是谁?为何会来此处?”

他的声音甚至带着几分虚弱,显然是因为魂体微弱,连说话都耗费着魂气。

可即便如此,语气中依旧带着几分文人的儒雅与温和。

汪晓再次躬身,语气依旧恭敬:“晚辈汪晓,执掌拂晓鬼盟,平日里斩除恶鬼,护佑生灵。今日前来,并非有意惊扰先生,而是久仰先生大名,更敬佩先生一生传扬侠义,特来相见。”

金庸微微颔首,目光落在汪晓身上,眼底的茫然渐渐褪去,多了几分了然:“拂晓鬼盟……护佑生灵……倒是与我笔下的侠客,有几分相似。我魂归天地已有数年,离世之初,魂体几近消散,幸得世间读者念诵我的文字,感念我的故事,才汇聚成墨韵魂气,滋养我的残魂,让我勉强凝形,却连离开这旧居都有些困难。”

他的语气平淡,没有抱怨,也没有不甘,仿佛早已看淡了生死。

只是谈及那些读者时,眼底会泛起一丝温润的暖意:“我这辈子,笔耕不辍,写下十五部武侠小说,世人称之为‘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起初动笔,只是想写一些让人看得尽兴的故事,可写着写着,便觉得肩头多了一份责任。我想通过这些故事,告诉世人,何为善恶,何为道义,何为家国情怀;我想让更多人明白,真正的强大,不是拥有绝世武功,而是拥有一颗正直、勇敢、有担当的心;我想让‘侠义’二字,不再是江湖传说,而是能融入每个人的生活,成为为人处世的准则。”

汪晓语气真挚,眼底满是敬佩,“先生的作品,不仅仅是武侠小说,更是一部部传递正能量、弘扬侠义精神的经典。《射雕英雄传》中,郭靖坚守襄阳,告诉我们‘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天龙八部》中,乔峰以死止战,告诉我们‘侠之大义,在于苍生’;《笑傲江湖》中,令狐冲不媚权贵,告诉我们‘侠之真意,在于本心’;《神雕侠侣》中,杨过与小龙女的深情坚守,告诉我们‘侠亦有情,情亦有义’。”

汪晓缓缓走上前,目光扫过书架上的书籍,“这些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上至白发苍苍的老人,下至懵懂无知的孩童,都能从先生的文字中汲取力量。有人因为先生的书,立志投身报国,守护家国安宁;有人因为先生的书,选择坚守初心,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有人因为先生的书,学会了感恩与善良,主动帮助身边的人;还有无数人,在面对困境与抉择时,靠着先生笔下侠客的精神,勇敢前行,不退缩,不放弃。”

“这种力量,比任何力量都更加强大,比任何绝世武功都更加厉害,因为它能跨越生死,代代相传,永远留在世间。这便是先生最大的贡献,是无人能替代的贡献。”

金庸静静地听着,周身的墨韵魂气微微激荡,眼底的温润愈发浓厚,甚至带着几分动容。

他一生执笔,写下无数故事,从未想过自己的作品能有如此深远的影响,能得到如此高的认可。

他微微抬手,指尖似乎想要触碰桌上的书籍,却只能穿过虚空,留下一缕淡淡的魂气痕迹。

他轻轻摇头,语气依旧温和,却多了几分感慨,“后生,你过誉了。我只是做了自己想做的事,写了自己想写的故事。”

白雪看着金庸英魂动容的模样,忍不住走上前几步,小心翼翼地问道:“金庸老爷爷,那你现在变成墨魂了,还能继续写故事吗?我还想看你写更多更好的故事。”

金庸被白雪天真的问题逗笑,眼底的动容渐渐散去,周身的墨韵也变得愈发柔和:“傻孩子,我已离世,魂体微弱,再也无法握笔写字了。”

“可是……”白雪微微嘟起嘴,脸上露出几分失落。

汪晓看着白雪失落的模样,又望向金庸英魂,直接开门见山道:“先生,晚辈有一万灵聚魂幡,可滋养先生魂体,让先生的魂体日渐强大,不再受限于这旧居之中。”

他抬手,缓缓祭出万灵聚魂幡,幡身轻摇,青铜铃响温润悦耳。

“更重要的是,先生入幡之后,可借幡中魂气,以笔为刃,以墨为锋,将笔下的侠义精神化作实质的力量,震慑阴域恶鬼,护佑阴阳两界安宁。”

金庸愣了愣,望着汪晓手中的万灵聚魂幡,又看向汪晓眼底的赤诚与坚定,周身的墨韵魂气渐渐激荡起来,眼底闪过一丝思索,又闪过一丝动容。

他一生书写侠义,一生传扬道义,即便离世,化作一缕墨魂,心中依旧念着苍生,念着侠义。

清瘦的虚影微微前倾,语气里带着几分难以置信的疑惑:“后生,你这番话,好生奇怪。我虽只是残魂,却也知晓阴阳法则。英魂入幡乃是逆天之举。你说我能借幡中之力,让魂体渐强?”

汪晓见状,再次躬身,语气诚恳得近乎谦卑,“不瞒金庸先生,晚辈所言绝无半分虚言,更不敢在先生面前妄言欺瞒。”

“先生有所不知,此万灵聚魂幡并非寻常魂器,乃是上古时期流传至今的魂器,如今幡内已住着数十位英魂,而这数十位英魂,晚辈斗胆断言,先生您定是认识的。”

“哦?”金庸眼中的疑惑更甚,似是来了兴致,语气里带着几分好奇,“数十位英魂?我竟会认识?后生,你莫要卖关子,快说说,都有哪些人?”

汪晓深吸一口气,缓缓开口,每一个名字都带着敬重,一字一顿清晰无比:“幡中英魂有岳飞岳武穆,他一生精忠报国,率岳家军抗金护民,‘还我河山’四字,至今仍震彻天地,其忠魂千年不散,正是先生笔下‘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最佳写照;第二位是穆桂英,她挂帅出征、大破天门阵,巾帼不让须眉,一身家国大义,丝毫不逊于世间男儿;还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宁死不屈的气节,正是先生一生传扬的道义风骨。”

说到此处,汪晓稍稍停顿,“除此之外,幡中还有刘伯温,他辅佐明君、定鼎天下,智计无双,心怀苍生;有孙权,承父兄基业,守江东沃土,知人善任,保一方百姓安宁;有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忍辱负重终成大业,那份坚韧与担当,令人敬佩;还有刘邦,起于微末却心怀天下,知人善任、豁达大度,最终平定四海,护万民安居乐业。”

一个个名字落下,书房内的空气仿佛都静止了。

金庸的墨魂僵在椅上,双目圆睁,先前的温和与儒雅尽数褪去,只剩下难以掩饰的震惊。

嘴角微微翕动,却半天说不出一句话。

显然是被这突如其来的消息冲击得极大。

过了许久,他才缓缓回过神来,声音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颤抖,“你……你说的是真的?岳飞、文天祥、孙权、勾践……这些只在史书上见过的古人,他们的英魂……居然都还健在?还都在你的魂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