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九城的氛围格外热烈,连带着香山的红叶仿佛都比往年红得更早一些。何雨柱明显感觉到,身边的同事们走路带风,眼神里都透着一股子压抑不住的兴奋劲儿。
这天刚上班,副院长就把何雨柱叫到了办公室,脸上是罕见的、毫不掩饰的激动神情。
“雨柱,坐!”副院长亲自给他倒了杯茶,声音因为兴奋而略显高亢,“大事!天大的好事!中央下决心了!”
“副院长,什么好事让您这么高兴?”何雨柱接过茶杯,好奇地问。
“科学规划!”副院长用力一挥手,“中央要集中全国的力量,制定一个‘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瞄准世界先进水平,把咱们国家最急需、最前沿的科学技术,来个重点突破!”
何雨柱的心脏猛地跳了一下。十二年科技规划!这可是关乎国家科技命运的大事!
“这可是咱们盼了多少年的事情啊!”副院长感慨道,“不能再摸着石头过河了,要有蓝图,要有目标!ZL亲自抓,NS具体负责,已经召集了全国几百名顶尖的科学家和工程师,齐聚京城,马上就要开始了!”
他目光炯炯地看着何雨柱:“这次规划,航空火箭技术是重中之重!我们五院是主力之一。
雨柱,你年轻,有冲劲,思路活,又在一线解决过这么多实际问题,我准备推荐你加入航空火箭组的专题讨论!你要做好准备,这可是学习和贡献的绝佳机会!”
何雨柱只觉得一股热血直冲头顶,唰地站了起来:“是!副院长!我一定全力以赴!”
没过几天,何雨柱就持着特别通行证,走进了位于西郊宾馆的规划大会会场。
会场里人头攒动,气氛庄重而热烈。
他看到了许多师长与前辈:钱学成、钱强、化罗庚、王达珩……这些中国科学界的泰山北斗们,此刻正聚在一起,热烈地讨论着,争吵着,为了国家的未来蓝图殚精竭虑。
何雨柱被分在了由钱学成先生主导的“喷气与火箭技术”专题组。小组讨论异常激烈,焦点集中在:
我们是应该按部就班,先搞飞机,再搞导弹?还是应该瞄准前沿,利用我们在理论数学和空气动力学上的一些优势,直接冲击导弹和火箭技术?
一位资深航空专家持保守意见:“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我们现在连高性能的飞机发动机都还没完全吃透,直接上导弹,是不是太冒进了?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啊!”
钱学成先生则目光长远,他沉稳地阐述:“世界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我们不能总跟在别人后面爬行。导弹技术,尤其是喷气推进和制导技术,是未来的战略制高点。
我们在有些方面是有差距,但在理论研究和部分领域,我们有人才,有基础,完全可以尝试跨越式发展。”
何雨柱坐在角落里,认真听着每一位专家的发言,心潮澎湃。他知道,这不仅仅是技术路线的争论,更是关乎国家命运的战略抉择。
轮到年轻专家发言时,他深吸一口气,站了起来。他先是简要汇报了之前在解决飞机跨音速振动、风洞试验稳定性等实际问题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
然后他说道:“各位老师,我认为,航空与火箭技术并非截然分开。
我们在解决飞机高速飞行中的气动、结构、控制问题时积累的经验,尤其是对系统复杂性和耦合振动的理解,对发展导弹火箭技术至关重要。
导弹,从某种角度看,就是一种更极端、更一次性、但要求更苛刻的飞行器。”
他顿了顿,看到钱学成先生鼓励的眼神,继续说道:“我同意钱先生的看法,我们不能因为某些基础薄弱就放弃追赶前沿。但同时,我们也要高度重视工程实践中的‘小问题’。
比如,我推测在未来火箭研制中,推进剂输送管路的振动、发动机燃烧的不稳定性、以及飞行器与控制系统之间的耦合,都可能成为卡脖子的‘硬骨头’。
这些细节,需要在规划中就被充分重视,提前布局相关研究。”
他的发言,既有来自一线的实践经验,又有对前沿问题的敏锐洞察,不空谈理论,也不拘泥于细节,引起了不少专家的注意和讨论。
在后续的讨论中,何雨柱积极参与,特别是在涉及“测试与试验保障”以及“技术人才培养”等环节,他提出了不少切实可行的建议,比如加强风洞等地面试验设施的建设,注重跨学科人才的培养,建立严格的型号研制规范和质量管理体系等。
这些来自年轻技术骨干的声音,为宏伟的规划蓝图增添了不少扎实的、接地气的笔墨。
规划会议持续了数月。在这期间,何雨柱白天在会场激烈讨论,晚上回到五院还要处理日常工作,经常熬到深夜。
韩菡看他如此辛苦,便时常炖些汤水给他送去,默默支持。
有一次,何雨柱和韩菡在五院的小路上散步,他难得地有些激动:
“小菡,你知道吗?这次规划,很可能要明确提出发展我们自己的导弹和人造卫星!”
韩菡虽然不太懂具体技术,但能感受到那份重量:“真的?那……那能成吗?”
“路肯定很难,但必须走!”
何雨柱望着星空,眼神坚定,“有了这个规划,我们就不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而是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步骤。
十二年,只要我们咬紧牙关,一定能干成点惊天动地的大事!”
1956年年底,《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终于制定完成。
这份凝聚了数百名华夏顶尖科学家心血的宏伟蓝图,明确了“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方针,确定了原子能、喷气与火箭技术、电子计算机、半导体、自动化等十二个重点领域。
其中,“喷气与火箭技术”被列为重中之重,为后来“两弹一星”事业的辉煌,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和规划基础。
当何雨柱拿到那份还散发着油墨香的规划摘要时,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不仅是一名政策的执行者,更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这一历史性规划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他回到办公室,在日记本上郑重写道:“1956年,规划始定,目标已明。前路漫漫,唯有奋斗。愿以此身,许国重器。”
合上日记本,他望向窗外。夜色中的五院,依然有很多窗户亮着灯光,那是无数和他一样的科技工作者,正在为同一个伟大的梦想,挑灯夜战。
一个新的时代,就在这片静谧而炽热的灯光中,悄然开启了序幕。何雨柱知道,他的人生,已经和共和国的科技命运紧密相连,接下来的十二年,将是无比艰辛,也必将是无上光荣的十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