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朱元璋激动地一步上前,双手都不知道往哪儿放了,“您说的那个能‘诊断’的工具……是何等仙家法宝?还有那‘治疗’的药,又是何等灵丹妙药?”
他的眼中,重新燃起了比刚才更加炽热、更加理性的火焰!
如果说刚才的“换肺”是绝望中的疯狂赌博,那么现在的“诊断与治疗”,就是一条看得见、摸得着的康庄大道!
(这才对嘛!科技树要一步一步点。)
李去疾满意地点了点头,心说总算把这头倔牛给拽回正道了。
“马大叔,这世上没什么真正仙家法宝,都是格物致知的学问。”
他开始慢悠悠地抛出自己的干货。
“之前你也见过我给小五的‘显微镜’吧?人之所以会生病,很多时候,是因为眼睛看不见的‘虫子’钻进了身体里。把病人的痰液、脓液放大千百倍,看看里面是不是藏了些什么害人的‘虫子’,这就是一种诊断方法。”
“比如,想要知道肺腑有没有杂音,有没有积液,光靠耳朵隔着皮肉听,肯定听不清。但咱们可以做一个‘听诊器’,把声音放大几百倍,再细微的病变都无所遁形。”
“听诊器?”朱元璋和朱橚等人面面相觑,这又是个新词。
“至于药……”李去疾笑了笑,“马大叔,您觉得人参为什么能吊命?”
朱元璋一愣:“自然是……因为它蕴含天地之精华?”
“不。”李去疾摇头,“是因为人参里面,含有一种真正起作用的东西,我称之为‘有效成分’。一整根人参里,可能九成九都是没用的木头渣子,只有那么一丁点儿‘有效成分’在起作用。”
“咱们要做的,不是抱着人参当饭吃,而是想办法,把里面那点‘有效成分’给提炼出来!做成真正的药片、药剂!”
“如此一来,一副药的药效,能顶过去一百副!而且药性纯粹,直达病灶,不会损伤身体其他地方!”
显微镜!
听诊器!
提炼有效成分!
一个个闻所未闻,却又合情合理,充满了无穷力量感的词汇,从李去疾的嘴里蹦出来。
朱元璋觉得自己又产生幻觉了,
他仿佛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那个世界里,大夫不一定需要花数十年累积大量经验和知识,而是只要带一本书
根据书上的指导,使用“诊断工具”,根据“诊断结果”,使用相对的“治疗方法”!
不一定能治所有病,但绝对能救很多人!
每年死于各种疾病里的百姓,那些在战场上因为小小伤口感染而死的士兵……
如果有了这些东西……
那将是何等光景!
“先生……”朱元璋的声音都在发颤,
“这……这需要怎么做?要什么人?要多少钱?您说!只要您开口,咱就是砸锅卖铁,也给您凑齐了!”
一旁的马皇后见丈夫又要上头,连忙拉了拉他,嗔怪道:“当家的,你又急了,让先生把话说完。”
她柔声对李去疾道:“先生,您别理他。您就跟我们说说,要办成这些事,该从何处着手?”
李去疾赞许地看了一眼马皇后。
情绪稳定,逻辑清晰,简直是最佳捧哏。
“马大婶,马大叔。”
李去疾的表情变得前所未有的郑重。
“想要做到这一切,靠我一个人,不行。就算我多教几个人,也不行。”
“要做的,是在朝廷的‘格物院’之下,再设立一个专门的部门。”
他看着朱元璋,一字一顿地说道:
“这个部门,我称之为……”
“——医学司!”
医学司?
这三个字一出口,朱元璋的眼睛瞬间眯了起来。
他不是朱标,更不是朱棣,他是一个从尸山血海里爬出来,一手建立了庞大帝国的统治者。
他第一时间捕捉到的,不是“医学”这两个字,而是后面那个“司”字。
在大明,什么东西能称之为“司”?
通政使司、宗人府、五军都督府、六部……往下才是各部的司。
一个“司”,代表的是朝廷的正式编制,是权力的架构,是国家机器的一部分!
李先生的意思是……,就像“会计司”一样,要把这治病救人的事,做成跟六部平起平坐的国家大计?!
这个念头一冒出来,朱元璋的心跳都漏了一拍。
这手笔,未免也太大了!
“先生的意思是……”朱元璋的声音有些干涩,他需要确认自己没有听错。
李去疾点了点头,他知道,跟聪明人说话,不需要拐弯抹角。
你把蓝图给他画出来,他自己就能看到那背后无尽的价值。
“没错,就是一个全新的‘司’。”
“马大叔,您想啊,要造听诊器、显微镜,得有人专门研究吧?”
“要分析药材,提纯‘有效成分’,也得有人专门研究吧?”
“要研究人体构造,练习‘外科’之术,这是解剖学,更得有人敞开了胆子,在官方的支持下去研究吧?”
“还有肺疾这种病根在内的疑难杂症,也需要大夫们坐在一起,日夜攻关,这叫‘内科学’!”
李去疾每说一句,就在空中比划一下,仿佛在搭建一个无形的宏伟建筑。
“所以,这个‘医学司’,不能是一个空架子。它下面,至少要分设四个部门。”
“——‘器械部’,专门研发和制造各种诊疗器械。”
“——‘药理部’,专门分析和提炼新式药物。”
“——‘外科部’,专门研究解剖和手术,为大明培养能上战场的军医!”
“——‘内科部’,专门攻克各种疑难杂症。”
四个部门,分工明确,目标清晰。
朱元璋听得是心神摇曳,不能自已。
他戎马一生,最懂分工协作的威力。李先生这套架构,简直是把一支军队的组织模式,用在了治病救人上!
各司其职,又互为支援!
这要是能建成……
别说十二三年,他觉得只要三五年,就能看到翻天覆地的变化!
“好!好啊!”朱元璋激动得一拍大腿,“先生大才!此法甚好!”
可激动过后,他又冷静了下来,一个新的问题浮现在他脑海里。
“可是先生,架子搭起来容易,人呢?”
他皱着眉头说道:
“这天下的大夫,都习惯了单打独斗,传内不传外,一个方子恨不得带进棺材里。让他们凑到一起,互相交流,恐怕比登天还难。而且……研究这些东西,总得是天底下最聪明的那批人吧?可最聪明的人,都去考科举,都想着金榜题名,光宗耀祖去了,谁愿意来当个大夫?”
这番话,说到了点子上。
医生的社会地位,在古代并不高,属于“方技”,跟算命的、看相的归为一类,上不得台面。
想让最顶尖的人才投身医学?
不可能。
没人,一切都是空谈。
然而,李去疾似乎早就料到他会有此一问。
“马大叔,谁说当大夫,就不能金榜题名,光宗耀祖了?”
什么?!
朱元璋猛地抬起头,瞳孔剧烈收缩!
只听李去疾慢悠悠地,一字一句地,说出了那句足以颠覆整个大明人才选拔制度的话。
“朝廷……可以开‘医科举’啊!”
“轰——!”
整个院子,仿佛真的被一道天雷劈中!
李先生说什么?
开“医科举”?
考……考怎么治病救人?考怎么开膛破肚?
这……这这这……
朱元璋张了张嘴,他感觉自己的喉咙里像是堵了一团棉花,一个字都说不出来。
他脑子里只有一个荒诞到极点的画面:
金銮殿上,新科状元郎,身穿大红官袍,头戴乌纱帽,胸前的大红花娇艳欲滴。皇帝问他:
“爱卿,策论无双,何以安天下?”
状元郎躬身一拜,从袖子里掏出一把明晃晃的刀子,朗声道:
“回禀陛下,天下安不安,臣不知。但臣能保证,若陛下有疾,只需一刀,管教陛下……呃,管教病灶灰飞烟灭!”
这个画面太过离奇,以至于朱元璋的嘴角都忍不住抽搐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