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东办公室的门在身后合拢,隔绝了外界的一切声音。
那扇厚重的木门,仿佛划分了两个世界。门外,是陈刚副省长挺拔却略显僵硬的背影;门内,是周海东书记深邃如海的目光,以及林望视野中,那枚悄然浮现的、散发着冰冷金属光泽的灰色标签。
【戒备】。
这个词,像一根微不可察的针,轻轻刺在林望的神经末梢。它不像【愤怒】那样灼热,也不像【失望】那样冰冷,它是一种理性的、冷静的、来自权力上位者对一个过于锋利的工具所产生的本能审视。
一把刀,太快了,会伤到对手,也可能会割伤持刀人的手。
周海东没有立刻说话,他只是重新坐回沙发,端起那杯已经有些凉了的茶,动作缓慢地喝了一口。办公室里安静极了,只有墙上挂钟的秒针在一下一下地走着,每一下,都像在丈量着这片刻沉默的重量。
林望没有动,也没有开口解释。他知道,在这样的时刻,任何的辩解都是苍白的,任何试图表现自己“没有野心”的表态,都只会显得更加欲盖弥彰。
他只是静静地站着,目光落在书记办公桌上那盆君子兰上。叶片肥厚,脉络清晰,沉静地舒展着,根茎深深地扎在泥土里。
许久,周海东放下了茶杯,杯底与茶几碰撞,发出一声轻响。
“过刚易折,善战者不怒。”周海东的声音很平,听不出喜怒,“你今天对陈刚,是阳谋,是降维打击,让他有火发不出,有理说不清。做得很好。”
他先是肯定,话锋却随即一转。
“但你也要知道,水至清则无鱼。班子里,需要有不同的声音,也需要有适当的制衡。你把陈刚这块磨刀石,变成了你战车上的一颗螺丝钉,这盘棋下得漂亮,但看棋的人,心里就会有想法。”
周海东的目光落在林望身上,那枚【戒备】的标签,亮度没有增加,但也没有减弱,稳定得像一块顽固的礁石。
林望的心沉静如水。他终于明白,自己最大的考验,从来不是那些摆在明面上的对手,而是如何管理自己手中这股越来越强大的力量,以及这股力量在权力场中激起的涟漪。
他微微躬身,没有说“我没有野心”或者“我一心为公”之类的空话。
“书记,我明白了。”他的声音很轻,却很清晰,“我的根,在具体的工作上。根扎得不深,人就会飘。”
一句话,没有辩解,只有态度。
他将自己重新定位为那个扎根在泥土里的“实干者”,而不是一个漂浮在云端、精于算计的“棋手”。
周海东看着他,眼神里的深邃似乎松动了一丝。他没有再说什么,只是摆了摆手。
“去吧。常委会的汇报,好好准备。我要的不是滴水不漏的太极推手,而是能让机器真正转起来的齿轮和润滑油。”
“是。”
林望转身,拉开办公室的门。当他再次踏入外面的走廊时,感觉像是从深水区回到了浅水滩,紧绷的神经缓缓放松。他知道,自己刚刚通过了一场没有考卷的考试。
书记头顶那枚【戒备】的标签虽然没有消失,但旁边,一枚代表着【观察】的标签,颜色变得更深了一些。
他没有赢,也没有输,他只是为自己赢得了更多被观察的时间。
……
数字经济办公室里,气氛还停留在几分钟前的亢奋中。
当林望推门而入时,王林第一个冲了上来,脸上是压抑不住的兴奋和好奇,他压低了声音,像是在分享什么绝密情报。
“怎么样,主任?陈副省长出来的时候,我瞅了一眼,那脸色,啧啧,像是刚吃了一只苍蝇!您是不是当着书记的面,把他驳得体无完肤?”
李悦和其他几个核心骨干也围了过来,眼神里闪烁着同样的光芒。在他们看来,林望出马,必然是凯旋而归,他们已经准备好聆听一场精彩的“舌战副省长”的故事了。
林望看着他们一张张期待的脸,笑了笑,却没有给他们想要的“爽文”剧情。
“谈得很好。”他平静地开口,语气就像在说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陈副省长的‘智慧农业’项目,很有前瞻性,书记很支持。我们数字办,接下来要全力配合,把它打造成‘数字江东’的标杆工程。”
办公室里瞬间安静下来。
王林脸上的笑容僵住了,他眨了眨眼,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配……配合?主任,您没说错吧?我们去配合他?”
“对,配合,支持,服务。”林望的目光扫过众人,“这是书记的指示,也是我们数字办应有的格局。”
说完,他没有再理会一脸错愕的王林,径直走到自己的办公桌前,拿起了那份关于天枢项目落地的问题清单。
“好了,别人的事情谈完了,现在说回我们自己的工作。”
他的声音不大,却像一道指令,瞬间将办公室里那股八卦和兴奋的气氛,强行切换到了工作模式。
“常委会马上要开,这份清单就是我们的考卷。都别愣着了,把最终方案拿出来,我们再过一遍。”
王林还想说什么,但看到林望那专注而平静的眼神,他把到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他虽然不完全明白发生了什么,但他能感觉到,林望不想再谈论关于陈刚的任何事。
这是一种无声的命令。
李悦是第一个反应过来的,她立刻回到自己的座位,将整理好的用地规划方案递了过去:“主任,这是三个备选地块的详细评估报告,优劣势和改造成本都列出来了。”
“好。”林望接过报告,看得极其仔细,连一个小数点都没有放过。
“老王,”他头也不抬地发问,“资金监管那块,引入第三方审计的方案,法律风险评估做了没有?流程上有没有跟我们省现行的财政纪律冲突的地方?”
“啊?哦……我马上去核对!”王林如梦初醒,赶忙一头扎进了文件堆里。
整个数字经济办公室,就像一台被按下了启动键的精密机器,瞬间高速运转起来。之前那种因为胜利而带来的、略带浮夸的喜悦,被一种更具实质性的、紧张而有序的忙碌所取代。
没有人再讨论陈副省长,也没有人再幻想常委会上的唇枪舌剑。
所有人的精力,都被林望引导着,聚焦到了一个个具体而微的问题上。
“这个电力缺口的解决方案,不能只提‘市场化购电’,要把跨省输电的成本、电网改造的周期都算进去,数据要做得更扎实。”
“关于成立监督委员会的章程草案,措辞要再斟酌一下,把‘监督’的色彩淡化,突出‘服务’和‘协调’的职能,姿态要放低。”
林望的声音在办公室里回响,不疾不徐,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穿透力。他没有再使用【情绪图谱】去分析谁在想什么,也没有用【因果线】去推演未来的种种可能。
这一刻,他选择关闭了那些炫目的“外挂”,回归到最原始、也最可靠的工作方式上——不争不抢,专注实干。
他用自己的行动,向整个办公室,也向那位正在暗中【观察】的省委书记,传递着一个清晰的信号:
我,林望,是一个解决问题的人,不是一个制造问题的人。我的价值,体现在落地的项目和增长的数据上,而不是体现在权力斗争的输赢上。
夜色渐深,省委大楼的许多窗户都已熄灭,但数字经济办公室里依旧灯火通明。
王林揉着酸涩的眼睛,看着还在伏案审阅文件的林望,心中那点不理解早已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敬佩。
他终于有点明白了。
真正的强者,不是在每一次冲突中都睚眦必报,不是在每一次胜利后都大肆宣扬。而是懂得在什么时候收敛锋芒,懂得在什么时候埋头种地。
因为他们知道,最终能让他们立于不败之地的,不是一两次漂亮的口舌之争,而是脚下那片谁也夺不走的、丰饶的土地。
临近午夜,所有的方案终于敲定。
林望让大家都回去休息,自己却留了下来,将几十页的文件从头到尾又检查了一遍。
做完这一切,他靠在椅背上,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桌上,放着一份下周省委常委会的列席人员名单。
周海东、钱正源、刘建业、陈刚……一个个在江东省举足轻重的名字,静静地躺在纸上。
林望知道,自己准备的这些“答案”,足以应对清单上的所有“问题”。但他也知道,真正的考场,从来不会完全按照考纲来。
就在这时,桌上的手机屏幕亮了一下,是一条短信,来自一个陌生的、没有归属地的号码。
林望点开信息,瞳孔微微一缩。
“常委会上,有人准备了不止清单上的问题。小心发改委的孙处长,他背后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