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都市言情 > 官场沉浮:开局我就能看穿人心 > 第293章 省里一位年轻副省长的竞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93章 省里一位年轻副省长的竞争

那份关于“智慧农业”的请示报告,静静地躺在林望的办公桌上。纸张洁白,字迹工整,用词精准,数据详实,甚至连装订的细节都透着一股严谨。

这不像一份仓促写就的跟风之作,更像是一件经过长时间打磨、准备充分的作品。

李悦站在一旁,脸上带着几分不解和警惕:“主任,这份报告……来得有点巧。我们这边刚把天枢项目谈下来,全省都在说‘数字赋能’,他陈副省长就立刻抛出了一个‘智慧农业’。这明摆着是想来分一杯羹,抢占话语权。”

她的话代表了办公室里大多数人的想法。天枢项目这块蛋糕太香了,谁都想凑上来咬一口。

林望没有说话,手指轻轻叩击着报告的封面。他的视野里,陈刚这个名字后面,那枚冷峻的、金属质感的【竞争】标签,稳定地悬浮着,不闪烁,也不张扬,像一柄出鞘后便不再轻易归鞘的利剑。

在这枚核心标签旁边,还有两枚辅助标签,一枚是代表着不甘的【不服】,另一枚则是更具行动性的【超越】。

这三枚标签组合在一起,清晰地勾勒出了一个年轻、骄傲、且极具野心的政治新星的轮廓。

陈刚,三十八岁,名校博士,从部委空降,是省里最年轻的副省长。他的履历和林望有几分相似,都是精英出身,都被视为未来的希望。只不过,他的起点比林望高了太多。

在林望横空出世之前,陈刚是江东省当之无愧的“明日之子”。

现在,这片天空,似乎有了第二颗太阳。

“他不是来分一杯羹的。”林望终于开口,声音平静,“他是想告诉所有人,数字经济这桌菜,不止我一个人会做。”

王林风风火火地从外面走进来,手里还拿着一份刚印出来的报纸,上面是关于天枢项目的后续报道。他一进门就听到了林望的话,立刻把报纸往桌上一拍。

“我早就觉得不对劲了!这个陈刚,仗着自己年轻,又是京里下来的,眼睛都长在头顶上!咱们辛辛苦苦把天枢这块金字招牌扛回来,他倒好,扭头就在自己的自留地里也想竖个旗杆!这是想干什么?想跟我们打擂台?”

王林一脸的愤愤不平,头顶那枚【护犊子】的标签红得发亮。

“老王,先看看报告。”林望把文件推了过去。

王林哼了一声,不情不愿地拿起报告,嘴里还嘟囔着:“能写出什么花来,不就是物联网养猪,大数据种菜……”

他翻开报告,只看了两页,脸上的表情就从不屑,慢慢变成了凝重。

“这……”王林抬起头,眼神里有些惊讶,“这家伙,还真下了功夫。他这个‘农业数据大脑’的构想,把全省的耕地、气候、水文、病虫害数据全都整合起来,进行动态分析和预测……这思路,跟我们搞的‘城市大脑’,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何止是异曲同工。”林望淡淡地说,“你看第三部分,关于‘农产品溯源体系’的建设。他提出要利用区块链技术,确保每一颗从江东卖出去的白菜,都能查到它的地块、种子、肥料、农药使用记录,甚至是浇了几次水。这个想法,比我们之前做的课题还要深入。”

王林彻底不说话了。他把报告从头到尾仔细看了一遍,越看心越沉。

这份报告,有理论高度,有实践路径,有技术前瞻,甚至连可能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案都一一列明。这绝不是一个外行拍脑袋想出来的东西。

“他这是有备而来啊!”王林把报告往桌上一放,语气沉重,“主任,这事不好办。你要是反对,就显得我们数字办心胸狭隘,容不得别人搞创新。可你要是支持,就等于眼睁睁看着他把‘数字经济’的另一半江山给占了过去。到时候,省里一提数字化转型,就是工业看林望,农业看陈刚。你的功劳,硬生生被他分走了一半!”

办公室里,几个核心骨干也都围了过来,个个面色凝重。

王林说出了所有人的担忧。

这是一个阳谋。

陈刚没有用任何上不得台面的手段,他只是堂堂正正地,用一份高质量的报告,在林望最擅长的领域,向他发起了挑战。

这就像两个顶尖的剑客,陈刚没有选择偷袭,而是当着所有人的面,递上了一封写着“请赐教”的战书。

林望如果接战,无论输赢,都会分散精力,陷入与同僚的内耗之中。

林望如果不接,避其锋芒,那股因天枢项目而凝聚起来的锐气,就会被挫伤。外界会说,林望也不过如此,只能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称王称霸。

“主任,要不……我们在这份报告里找找茬?”一个年轻的科员小声提议,“鸡蛋里挑骨头,总能找出点问题来。比如他这个资金预算,是不是太乐观了?技术路径,是不是太理想化了?”

王林眼睛一亮,觉得这是个办法:“对!就说他好高骛远,不切实际!把报告打回去,让他重新修改。一来一回,拖他个一年半载,黄花菜都凉了!”

林望摇了摇头,笑了。

他看着自己这些义愤填膺、同仇敌忾的下属,心里感到一阵温暖,但思路却无比清晰。

“如果这么做,我们就输了。”

“为什么?”王林不解。

“因为这么做,恰恰证明了我们心虚。”林望站起身,走到白板前,拿起笔,“我们把陈副省长当成了对手,所以第一反应就是阻挠、是打压。但书记会怎么看?其他常委会怎么看?他们会觉得,我林望,容不下一个同样优秀的年轻干部。”

他转过身,目光扫过众人:“天枢项目刚刚落地,全省上下都看着我们,看着我。这个时候,我最需要展现的,不是锋芒,而是格局。”

“格局?”王林咀嚼着这个词。

“对,格局。”林望在白板上写下两个字,“陈副省长要搞智慧农业,是好事还是坏事?”

“当然是好事……”王-林下意识地回答。

“既然是好事,我们为什么要反对?”林望反问,“我们不仅不该反对,还应该大力支持。”

“什么?支持他?”王林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他感觉自己的脑子有点跟不上林望的节奏。

“对。”林望的嘴角勾起一抹弧度,“我们要拿出比他自己还要积极的态度去支持他。”

他拿起笔,在“格局”两个字下面,又写了四个字:纳入体系。

“陈副省长提出了一个很好的‘点’,但我们正在做的,是全省数字化转型的‘面’。”林望的声音不疾不徐,带着一种安定人心的力量,“他要建‘农业数据大脑’,很好。但这个大脑的数据标准,要不要和我们的‘城市大脑’、‘工业大脑’统一?他要搞‘农产品溯源’,技术很棒。但这个溯源系统,要不要接入我们正在规划的全省统一的‘数字身份’平台?”

“他的项目需要技术专家,我们数字办的专家库能不能向他开放?他的项目需要试点,我们正在建设的智慧城市,能不能给他提供最优质的试验田?”

林望每说一句,王林的眼睛就亮一分。

办公室里,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静静地听着。他们感觉自己不是在听工作部署,而是在欣赏一场精彩绝伦的棋局推演。

“所以,”林望放下笔,做了总结,“我们的态度不是‘打压’,而是‘拥抱’。不是‘对抗’,而是‘赋能’。”

“我们要主动向省委、向书记建议,将‘智慧农业’项目,正式纳入‘数字江东’的整体战略框架,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们数字经济办公室,将作为统筹协调和技术支撑单位,全力配合陈副省长,把这个项目做好、做实。”

话音落下,办公室里一片死寂。

足足过了十几秒,王林才猛地一拍大腿,脸上的表情,已经从最初的愤怒、中途的惊讶,变成了此刻全然的、五体投地般的拜服。

“高!实在是高!”王林的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变调,“主任,我算是服了!您这哪是支持他啊,您这是要把他和他的项目,整个都‘吃’进咱们的盘子里来啊!”

“这么一来,他干得越好,功劳就越大,但这份功劳,首先是‘数字江东’战略的成功,是我们数字办的成功!他陈刚,从一个跟我们并驾齐驱的‘对手’,变成了在我们这个大体系下冲锋陷阵的‘将领’!高!实在是高!”

其他人也纷纷回过神来,看着林望的眼神,已经从单纯的敬佩,变成了一种近乎仰望的崇拜。

李悦站在人群后,看着白板前那个从容镇定的身影,心头一阵悸动。她发现,每一次,当她以为自己已经看到了林望的极限时,他总能轻易地,再往上跨越一个常人难以企及的维度。

这种感觉,让她着迷,也让她感到一种遥远的、无法触及的距离。

“好了,别拍马屁了。”林望笑了笑,打断了王林的吹捧,“李悦,你马上组织人,草拟一份正式的回应函,就按照我刚才说的思路来。要写得诚恳,写得热情,要让所有人都看到我们数字办的开放和包容。”

“是!”李悦立刻应道,转身就去安排了。

就在这时,林望办公桌上那部红色的专线电话,毫无征兆地响了起来。

清脆的铃声,让刚刚活跃起来的办公室,再次瞬间安静。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那部电话上。

林望走过去,拿起听筒。

电话那头,传来书记秘书小张熟悉而沉稳的声音。

“林主任,书记刚刚看过了陈副省长的《关于在全省推广‘智慧农业’示范项目的请示报告》。”

林望的心,微微提了一下。

“书记认为,这个项目构想很好,与我们省的数字经济发展战略高度契合。”小张的语气顿了顿,接着说:“书记指示,请您和陈副省长明天上午九点,一起到他办公室来,共同商议一下,如何协调推进这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