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上,画面从南京的洪承畴衙门转向江南水乡。一个面容稚嫩却目光坚定的少年出现在众人视野中,他身着儒衫,腰佩短剑,正在与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密议。
“老铁们,在洪承畴坐镇南京,大肆镇压抗清义军的时候,江南却有一位少年英雄,用他短暂而绚烂的生命,书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传奇。”朱及第的声音带着深深的敬意,“他叫夏完淳,松江华亭人。说出来你们可能不信,他牺牲的时候,年仅十六岁。”
网友【时光旅人】惊叹:“十六岁?这还是个孩子啊!”
“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补充道:“可他不是普通的孩子,是名震江南的神童,七岁能诗,九岁出文集,师从陈子龙这样的名士。清军南下,他的父亲夏允彝抗清失败,投水自尽。年仅十四岁的夏完淳,便继承了父亲的遗志,毅然投身到抗清复明的洪流中。”
画面细致地展开夏家父子悲壮的抗清历程。清军铁蹄踏入江南,烽烟四起,原本书香传家的夏氏门庭,瞬间被卷入时代的洪流。
夏完淳的父亲夏允彝,本就是江南士林领袖,名重一时。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调出史料,语气沉重,清军南下,南京弘光朝廷迅速崩溃,夏允彝没有选择逃避,而是毅然与好友陈子龙等在松江起兵,试图力挽狂澜。他们联络各地义士,筹集粮饷,甚至散尽家财以充军资。
画面上,夏允彝在乡间奔走,召集义军,许多乡亲在他的感召下拿起简陋的武器。然而,这支仓促组建的义军,面对装备精良、经验丰富的清军,显得力不从心。
起义很快失败了。碳水教父接话道,面对清军的追捕和劝降,夏允彝展现了士人的风骨。他先是投水自尽,却被友人救起。清廷闻其名,派人以高官厚禄诱降,他严词拒绝,最终在1645年九月,从容写下绝命词,自沉松塘,以死明志,践行了忠臣不事二主的信念。
网友【江湖路人】评论:父亲如此刚烈,儿子又岂会是孬种!
父亲的殉国,在年仅十四岁的夏完淳心中埋下了复仇与抗争的种子。他继承父志,拜父亲的好友、抗清志士陈子龙为师,正式踏上了更为艰险的抗清道路。
夏完淳虽年少,却已展现出过人的胆识和才智。叶赫那拉大贝勒指着地图上太湖流域的义军活动区域,他追随陈子龙,与活跃在太湖的吴易(字日生)义军联络,并被吴易委任参与参谋军事。别看他年纪小,他提出的建议往往切中要害,深受义军将领的敬重。
画面上,少年夏完淳穿梭于水网密布的太湖水寨之间,他与那些满脸风霜的义军士兵交谈,起草檄文,分析形势,小小的身躯里仿佛蕴含着无穷的能量。他甚至被南明的鲁王政权遥授为中书舍人的官职。
他还奔走于江浙一带,试图联络各地残存的抗清力量,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补充道,他秘密会见志士,传递消息,共同谋划更大的起义。在此期间,他写下了大量激昂悲壮的诗文,如《鱼服》、《即事》等,这些作品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战斗的号角,极大地鼓舞了义军的士气。
然而,局势日益恶化。清军在洪承畴的坐镇下,剿抚并用,义军的生存空间被不断压缩。1647年四月,陈子龙被捕,投水殉国。不久,吴易的义军也在清军重兵围剿下失败,吴易本人英勇就义。
夏完淳并没有被接连的噩耗和残酷的现实击垮。他如同暗夜中不屈的火焰,继续在极其危险的境地下坚持斗争。他秘密筹划新的起义,甚至制定了以舟山鲁王政权为后援,联络东南义军,再图大举的计划。
但不幸的是,朱及第声音低沉下去,由于谢尧文案发,清军搜出了他与鲁王政权往来的奏表和大量义军人员名单。夏完淳最终在松江家中被清廷逮捕。
画面中,清兵闯入夏家,少年夏完淳镇定自若,坦然就缚。他知道最后的时刻即将来临,眼神中却没有丝毫畏惧,只有壮志未酬的遗憾和对故国的无限眷恋。
网友【破防了】留言:他才十六岁啊……本该是读书游玩的年纪,却要面对家国沦丧,亲人尽逝,最后从容赴死……
这簇由父辈点燃、在少年手中熊熊燃烧的不屈火焰,虽然即将被狂风暴雨扑灭,但它那耀眼的光芒和灼热的温度,却永远烙印在了历史的天空。
天幕聚焦南京总督衙门大堂。身着清朝官服的洪承畴端坐堂上,看着被押解上来的少年。他看到夏完淳年纪幼小,心生“怜悯”,想用温和的手段劝降他。
“洪承畴以为对方是个不懂事的少年,便和颜悦色地说:‘你这孩子,年纪轻轻的懂得什么造反?定然是受了奸人蛊惑。只要你肯归顺大清,本官保你前程似锦。’”“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复述着那段着名的对话。
然而,夏完淳昂首挺立,毫无惧色,他明知堂上坐的是洪承畴,却故意高声说:“我听说亨九先生(洪承畴字亨九)是我大明的忠臣,松山一战,为国捐躯,先帝(崇祯)都曾为之痛哭流涕。我年纪虽小,也要效仿他的忠烈,岂能投降!”
画面上,洪承畴及其左右闻言,顿时尴尬万分,左右急忙呵斥:“休得胡言!堂上坐的就是洪承畴洪大人!”
夏完淳立刻抓住话头,厉声驳斥:“亨九先生死王事已久,天下莫不闻之!汝等何物,敢伪托其名,以污忠魂乎!” 他指着洪承畴的鼻子,痛骂他背叛君父,不忠不义。
网友【浩然正气】激动评论:“骂得好!痛快!这脸打得啪啪响!”
面对夏完淳的凛然斥责,洪承畴满面羞惭,竟无法直视这个少年的目光。他知道劝降无望,动了杀心。
“在狱中,夏完淳谈笑自若,仿佛不是走向刑场,而是去赴一场盛会。”“碳水教父”声音低沉,“他与同狱的难友赋诗唱和,写下了《别云间》等感人至深的绝命诗。”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画面中,少年诗人昂首走向南京西市刑场,他望向故乡的方向,从容就义,年仅十六岁。
“夏完淳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少年英雄的悲剧,”“叶赫那拉大贝勒”总结道,“它更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洪承畴这类降臣在忠义气节面前的卑琐与不堪。一个十六岁的孩子,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忠’,什么是‘义’,什么是华夏士人的风骨。”
朱及第感慨道:“洪承畴可以用刀剑和权术摧毁一个个抗清堡垒,但他永远无法征服像夏完淳这样不屈的精神。这种精神,才是我们这个民族历经磨难却始终不灭的脊梁。”
洪武年间的朱元璋,听着天幕上那少年铿锵有力的斥责声,再想到那个被少年指着鼻子骂得无地自容的洪承畴,心中百感交集。他既为夏家父子的忠烈感到震撼和欣慰,又为后世出现洪承畴这等人物感到无比的愤怒与耻辱。他下意识地攥紧了拳头,目光扫过满朝文武,最终落在太子朱标身上,似乎想说什么,却终究化作一声沉重的叹息。这声叹息里,有对忠魂的敬意,更有对江山未来的深深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