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其他类型 > 痴傻王妃复仇崛起 > 第275章 视察民生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解决完边境散兵隐患,韩曦钰跟着慕卿晨回营复命,

庆功宴上的酒香肉香挡不住心头的沉甸甸——侦查时那幕画面总在眼前盘旋:

八月的北疆,本该是秋收前的忙碌时节

草原边缘的李家坳却一片萧条

土坯房塌了大半,断墙残垣间堆着枯枝败叶,

几位老人裹着打满补丁的麻衣蜷缩在墙角晒太阳,

颧骨高耸,嘴唇干裂;

一群瘦得只剩皮包骨的孩子,围着一块发霉的青稞饼争抢,

眼神里满是饥饿与怯懦。

散宴后,她攥着慕卿晨的手,指节微微用力,语气坚定:

“王爷,北疆的兵要练,百姓的日子更要过。军队守的是疆土,更是脚下的百姓,不然守着一片荒芜、人心离散的土地,又有何用?”

慕卿晨低头,看着她眼底翻涌的焦灼,指尖轻轻摩挲着她的手背,眼底满是认同:“你说得对,民生之事是根基,只是积弊已久,急不得。

八月北疆气温转凉,种冬麦太早,种春播作物又迟,得选对品种才行。

明日我派两名亲兵、再调军中最懂农事的老卒王伯陪你去李家坳,把田地、草场、百姓生计都摸透,咱们再定计划,一步一步来。”

次日清晨

韩曦钰褪去玄色将服,换上一身耐脏的粗布短打,头发利落地束在脑后。

刚到李家坳村口,就见村长李老汉拄着一根开裂的枣木拐杖

带着几个村民颤巍巍迎出来,浑浊的眼睛里满是惶恐与期盼:“将军,您怎么真来了?这穷地方,怕是怠慢了您。”

“李伯客气了,我是来看看大家的日子,想办法一起把日子过好。”

韩曦钰笑着扶住他,语气亲切,没有半分架子。

跟着李老汉走进村里,脚下的土路坑坑洼洼,雨后的泥泞还没干透,踩上去深一脚浅一脚;

几间勉强能住的土房,屋顶铺着稀疏的茅草,风一吹就簌簌作响。

走到村外的田地边,韩曦钰停下脚步,眼前的土地一片荒芜,

杂草长得比人还高,偶尔能看到几处干裂的田垄,显然已经很久没有耕种过。

“将军您看,这地荒了快两年了。”

李老汉叹着气,用拐杖戳了戳地面,“之前北狄一来就抢粮食、烧屋子,男人们要么被抓去当兵,要么逃难去了,剩下的都是老弱妇孺,想种也没力气,更没好种子。就算勉强种点青稞,要么被风沙打坏,要么缺水旱死,收的那点够填牙缝就不错了。”

韩曦钰蹲下身,抓起一把土在掌心揉搓,土壤干涩板结,颗粒粗糙,还夹杂着不少小石子,确实不适宜耕种。

她眉头微蹙,转头对身旁的王伯问道:“王伯,八月的北疆,种什么作物合适?这样的地,若想改良,第一步该怎么做?”

王伯蹲下来仔细查看了土壤,又望了望不远处蜿蜒流淌的小河,沉吟道:

“将军,这地的症结在‘水’。

八月北疆昼夜温差大,但地温还没降,最适合种荞麦、早熟豌豆,这两种作物耐寒耐旱,生长期短,两个月左右就能收获,正好赶在初霜前收粮;

另外还能种些芜菁、萝卜,既能当菜吃,又能腌渍过冬,叶子还能喂牛羊。

您看,那河离村子不过半里地,要是能挖条水渠把水引到田里,先把土泡软了翻耕松土,再施些农家肥改良地力,种这些作物正好。”

韩曦钰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小河的水流虽不算湍急,却足够灌溉周边的田地。

她点点头,又跟着村民去了村后的草场,几十只牛羊瘦得皮包骨

毛色杂乱无光,低着头啃着枯黄的草根,时不时发出虚弱的叫声。

牧民老周红着眼圈说:“将军,不是我们懒,是种畜太差,都是些病恹恹的,下崽存活率低,八月本是牛羊长膘的好时候,却没足够的草料,冬天又缺储备,每年都要冻死大半,到最后就剩下这点念想了。”

回到军营时,天已经黑透了。

韩曦钰没顾上休息,点起油灯,趴在案上画简易的水渠图纸。

她根据李家坳的地形,把水渠分成三段,避开硬土坡,尽量顺着地势开挖

这样既能减少工程量,又能让水流更顺畅;

又在图纸旁写下改良计划,从引水、耕地、选种到播种,特意标注了“优先种荞麦、芜菁”

还备注了播种密度和浇水时机,一步步标注得清清楚楚。

忙到后半夜,她趴在案上睡着了,手里还攥着沾了墨汁的毛笔。

慕卿晨处理完军务过来,看到灯下熟睡的身影,心疼地叹了口气

脱下自己的披风轻轻盖在她身上。

看着图纸上密密麻麻的字迹、特意标注的作物品种

他眼底满是骄傲

他的曦钰,从不是只会舞刀弄枪的武将,更有一颗玲珑剔透的为民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