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一种更加有序的紧张气氛已经开始在各级指挥部弥漫开来。刘川深知大军集合一处,若不能迅速整合,形成统一的指挥和后勤体系,不仅无法发挥战斗力,反而会成为拖垮自身的负担。

临时指挥部里,刘川对正在整理敌情通报的韩楚说道:“老韩,我们这边算是初步站稳了,但冀热辽军区的两万同志还在路上。他们从陆路过来,要穿过鬼子控制的区域,我担心他们会遇到麻烦。”

聂政委放下手中的文件,点头附和:“是啊,他们兵力相对较少,装备也不如我们,一旦被鬼子缠上,会很被动。应该主动联系他们,了解他们的进展和困难。”

刘川立刻对守在电台旁的参谋下令:“给冀热辽军区前进指挥部发电,询问他们目前的位置、行进路线,以及是否遇到敌军阻拦,是否需要我们派出部队接应。告诉他们,我们急切盼望他们的到来。”

电报发出后,等待回电的时间显得有些漫长。刘川和聂政委、韩楚等人一边处理着军务安排部队宿营、统计弹药消耗、救治伤员、与抗联同志交接防区情报,一边不时将目光投向沉默的电台。

几个小时后,回电终于来了。译电员迅速将电文递给刘川。刘川快速浏览,眉头先是微蹙,随即舒展开来:“冀热辽军区的同志回电了。他们目前已抵达青龙河一带,途中与小股日伪军发生了几次遭遇战,但都已顺利击退,伤亡不大。主要困难是部分伤员需要安置,以及携带的粮食在急行军中消耗很快。”

韩楚凑过来看着电文,冷静分析道:“青龙河到通化,按他们的行军速度,最多还有三四天路程。粮食问题,我们可以派人携带粮食前去接应。伤员……可以在他们途经的村庄就地安置,留下医护人员和药品,或者由我们的后勤部队回头去接。”

“就这么办,”刘川当即拍板:“命令后勤部,立即准备五千人三天的口粮,由王汝队长派熟悉地形的抗联战士带路,前往接应冀热辽兄弟部队。同时电告他们,我们会确保后续补给,让他们不必顾虑,加快速度向通化靠拢,”

处理完冀热辽军区的事情,刘川将目光投向更长远的问题。他对着聂政委和韩楚,语气变得严肃:“政委,老韩,眼下我们这几支部队,番号不一,编制不同,指挥体系也尚未完全理顺。山东军区来的十个旅是主力,冀热辽的两万人是重要力量,还有王汝同志带来的抗联部队,他们是本地骨干。这样下去不行,必须尽快统一整编,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拳头,”

聂政委深以为然:“我完全同意。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必须尽快确立统一的指挥机构和部队番号,这是我们能否在东北立足和发展的关键。”

韩楚的思维则更侧重于军事效率:“整编势在必行。我建议,以我们山东军区的十个旅为基干,融入冀热辽军区的部队和抗联的同志,重新进行混编。既要保持主力部队的战斗力,也要充分发挥抗联同志熟悉地形民情的优势。各级指挥员需要尽快熟悉新的部下,形成默契。”

刘川沉吟道,“等冀热辽的同志一到,刘亚参谋长也抵达后,我们要立即召开一次高级军事会议,专门商讨整编方案。番号可以暂时沿用‘东北人民自治军’或者‘东北民主联军’的框架,具体编制要细化到团一级。这件事,政委你要多费心,政治部要提前拿出一个初步方案来。”

就在这时,一个通讯参谋兴冲冲地进来报告:“司令员,政委,刚刚接到抗联交通站转来的消息,刘亚参谋长一行,在抗联一支部队的护送下,已经安全越过鬼子的封锁线,目前正在向通化疾进,预计最晚后天下午就能抵达,”

这个消息让指挥部里的所有人都精神一振。聂政委笑道:“好啊,刘亚同志一到,我们的参谋班子就齐全了,他在苏联学习过,对现代化战争和大兵团参谋业务有研究,正好弥补我们这方面的不足。”

刘川也露出了期待的神色:“是啊,刘亚同志来得正是时候。部队整编、未来的作战筹划,都急需他这样的人才。告诉王汝队长,务必保证参谋长一路的安全,”

随着一项项命令下达,整个部队开始围绕着“整合”与“备战”这两个核心加速运转起来。派出接应的部队带着粮食消失在晨雾中;参谋们彻夜不眠地研究地图和部队花名册,草拟着整编草案;政治部的干部深入各部队,了解情况,统一思想;后勤人员忙着清点仓库,筹集更多的物资。

刘川站在指挥部门口,望着远处操场上正在进行了适应性训练的、穿着不同军装的战士们,心中充满了紧迫感与期待。三路大军物理上的汇合已经完成,但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形成一支战无不攻、守无不固的强军,还需要时间和艰苦的战斗。冀热辽的两万兄弟正在赶来,精通参谋业务的刘亚也即将到位,一切似乎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