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科幻小说 > 残土纪元 > 第391章 陈静的生态实验日志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91章 陈静的生态实验日志

黑夜在慢慢降临,陈静来到临时实验室窗前坐下,她安静地拿出电子日志本开始了关于生态部分的实验日志记录。

实验日志·南境雨林篇

记录人:陈静

实验地点:南境雨林母株园临时实验室

实验周期:5天(自抵达雨林第3日起)

核心方向:南境雨林生态系统与辐射净化的协同机制(含植物共生、变异修复、星核泉能量转化)

【第一天·实验代号:母液-解辐协同】

实验目的:验证母株汁液与解辐藤的协同净化效率,为后续修复变异植物提供数据支撑。

实验器材:便携辐射监测仪(精度0.01Sv\/h)、10组培育皿(含等量雨林腐殖土)、母株汁液(浓度10%,取自核心母株)、解辐藤种子(阿木培育的第三代种子,活性85%)、掠夺因子模拟液(取自过渡带变异藤汁液)。

实验过程:

1. 向10组培育皿中各加入2ml掠夺因子模拟液,静置10分钟,使土壤吸附因子,此时监测仪显示各组辐射值均为0.2Sv\/h;

2. 分为5组对照组(仅播种解辐藤)、5组实验组(播种解辐藤+滴加0.5ml母株汁液),置于相同光照(电磁柔光,强度5000lux)、湿度(70%)环境中;

3. 每2小时记录一次辐射值与种子发芽率。

实验结果:

2h、4h、8h、12h不同时间的对照组辐射值、对照组发芽率、实验组辐射值、实验组发芽率依次分别为0.18Sv\/h、10%、0.15Sv\/h、30%;0.16Sv\/h、25%、0.11Sv\/h、60%;0.12Sv\/h、50%、0.07Sv\/h、90%;0.09Sv\/h、70%、0.04Sv\/h、100%。

分析与备注:

- 实验组的辐射净化效率是对照组的1.8倍,发芽率是对照组的1.4倍,证明母株汁液中的“抗辐酶”能显着增强解辐藤的因子分解能力,且能促进种子活性——阿木的植物化纹路在观察实验时出现微弱共鸣,推测酶的活性与植物化能量存在隐性关联。

- 傍晚时将实验组的幼苗移植到过渡带受损区域,次日回访发现幼苗已扎根,周围辐射值降至0.06Sv\/h,初步验证野外适用性。

- (附:苏晴今日感知到母株根系对实验组幼苗有“能量牵引”,推测母株能主动识别并辅助协同植物生长,这一点需后续深入研究。)

【第二天·实验代号:变异修复】

实验目的:探索刺藤变异体(过渡带矿道发现)的修复可能性,为清除雨林边缘变异植物提供方案。

实验样本:3段刺藤变异体(每段长20cm,含毒刺,辐射值0.3Sv\/h,取自矿道断裂藤)、母株汁液(浓度5%\/10%\/15%,三组梯度)、抗辐蕨类汁液(取自雨林边缘蕨类,含消炎成分)。

实验过程:

1. 将3段变异藤分别标记为A(5%母液)、b(10%母液)、c(15%母液),每段藤的断口处涂抹2ml对应浓度母液,再用抗辐蕨类汁液包裹,防止汁液流失;

2. 将藤段固定在实验室外的抗辐木架上,保持与母株园的能量连通(阿木用寻踪藤搭建能量通道);

3. 每4小时记录藤段的辐射值、毒刺活性(用无菌棉球触碰毒刺,观察是否分泌腐蚀性汁液)。

实验结果:

- A组(5%母液):12h后辐射值降至0.22Sv\/h,毒刺仍分泌少量汁液,藤段颜色从暗绿变为浅绿,修复效率较低;

- b组(10%母液):12h后辐射值降至0.15Sv\/h,毒刺停止分泌汁液,藤段表面的黑色纹路(掠夺因子沉积)开始褪色,断口处出现新的嫩绿芽点;

- c组(15%母液):12h后辐射值降至0.1Sv\/h,毒刺萎缩,黑色纹路基本消失,但藤段顶端出现轻微枯萎(推测高浓度母液对藤段有轻微灼伤,需控制浓度在10%-12%之间)。

分析与备注:

- 最佳修复浓度为10%母液,配合抗辐蕨类汁液的消炎效果,可在24h内使刺藤变异体恢复至“非攻击状态”,但无法完全消除变异痕迹(藤段仍比普通刺藤粗10%)——阿木建议后续加入“共生草汁液”,利用其“能量平衡”特性,或许能彻底消除变异。

- 今日林野在矿道外围发现2株自然修复的变异草,其根系与共生草缠绕,辐射值仅0.08Sv\/h,印证了“植物间协同修复”的可能性,后续可加入多植物协同实验。

【第三天·实验代号:星核泉能量转化】

实验目的:测定星核泉支流能量在不同植物中的转化效率,为激活全域净化网络提供能量参数。

实验器材:能量分析仪(可测定星核泉能量的转化比例)、5种雨林植物样本(母株幼苗、共生草、抗辐灌木、解辐藤、流光藤)、星核泉支流水样(取自母株园西侧支流,纯度94%)。

实验过程:

1. 向每种植物的根系周围缓慢滴加10ml星核泉水,确保水分完全被吸收;

2. 用能量分析仪紧贴植物叶片,记录1h内“星核泉能量→植物净化能量”的转化比例(转化比例=植物释放的净化能量\/吸收的星核泉能量x100%)。

实验结果:

不同植物种类对应的转化比例、净化能量释放持续时间、以及特殊现象分别如下;

母株幼苗:88%、12h、叶片释放淡金光斑,能吸附空气中的针状结晶;

共生草:75%、8h、双心形叶片交替闪烁,能量可传递给相邻植物;

抗辐灌木:62%、6h、枝干发热,辐射值降至0.03Sv\/h;

解辐藤:90%、10h、藤须缠绕星核泉水样容器,主动吸收能量;

流光藤:55%、4h、叶片反射能量,干扰周围监测仪信号。

分析与备注:

- 解辐藤的转化比例最高(90%),但持续时间较短;母株幼苗的转化比例略低(88%),但持续时间最长,且能主动吸附空气中的辐射结晶,证明其“中枢植物”的特性——这与古籍中“母株为净化网络核心”的记载完全吻合。

- 共生草的“能量传递”特性是关键:实验中发现,将共生草与解辐藤相邻种植,解辐藤的转化比例可提升至95%,持续时间延长至14h,说明共生草能作为“能量中转站”,优化网络内的能量分配。

- (突发情况:下午3点,赵衡的残余势力在雨林边缘释放少量掠夺因子烟雾,实验室外的抗辐灌木立刻释放净化能量,将烟雾控制在5米范围内,证明雨林植物已形成“被动防御机制”,这一点可用于后续营地防御。)

【第四天·实验代号:共生草生态位】

实验目的:确定共生草在雨林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即其在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为构建全域净化网络的植物布局提供依据。

实验方法:样方法(在母株园周围设置5个10mx10m的样方,调查共生草与其他植物的伴生频率、覆盖度,以及样方内的辐射值)。

实验结果:

1~5样方编号对应的共生草覆盖度、伴生植物种类、平均辐射值、伴生频率(共生草与其他植物相邻比例)分别为:

35%,母株幼苗、解辐藤,0.03Sv\/h,92%;

28%,抗辐灌木、刺藤,0.04Sv\/h,85%;

22%,流光藤、抗辐蕨类,0.05Sv\/h,78%;

15%,抗辐蕨类、普通杂草,0.07Sv\/h,65%;

8%,普通杂草,0.09Sv\/h,40%。

分析与备注:

- 共生草的覆盖度与样方辐射值呈显着负相关(覆盖度越高,辐射值越低),且伴生频率超过80%的样方中,均有“高转化效率植物”(如母株幼苗、解辐藤),证明共生草能通过“能量传递”促进这些植物的生长,进而提升整体净化效率。

- 样方1中,共生草与母株幼苗的伴生频率最高(98%),且两者根系在地下相互缠绕,能量分析仪检测到双向能量流动(母株→共生草:提供基础能量;共生草→母株:传递微量元素),这正是“共生关系”的典型特征——阿木的植物化纹路在触碰样方1的共生草时,出现与母株类似的共鸣,进一步验证了“共生草是母株与其他植物的‘桥梁’”。

- 今日周阳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雨林生态网络示意图”,建议后续在旧净化站周围优先种植共生草+解辐藤的组合,为激活本源晶核提供稳定的能量环境。

【第五天·实验总结与后续计划】

核心结论:

1. 南境雨林已形成“母株为核心、共生草为桥梁、解辐藤等为节点”的初级生态净化系统,该系统在星核泉能量的支撑下,可将辐射值稳定在0.03-0.05Sv\/h,净化效率是新营地人工净化的3倍;

2. 母株汁液(10%浓度)是修复变异植物的关键介质,配合抗辐植物的协同作用,可在24h内使多数变异植物恢复非攻击状态;

3. 星核泉能量在植物中的转化效率排序为:解辐藤(90%)>母株幼苗(88%)>共生草(75%)>抗辐灌木(62%)>流光藤(55%),后续构建全域网络时,应优先选择高转化效率植物。

后续实验计划:

1. 第六天起,开展“本源晶核模拟激活实验”(用母株汁液+星核泉能量模拟晶核能量,测试对母株根系的修复效果);

2. 联合苏晴的空间感知,绘制“雨林植物能量流动图谱”,确定旧净化站周边的最佳植物布局;

3. 采集共生草的根系样本,分析其“能量传递基因”,尝试在新营地培育,为红锈林其他区域的净化提供植物种源。

个人备注:

今日傍晚,阿木用共生草汁液与母株汁液混合,涂抹在左脸的植物化纹路处,纹路颜色进一步变淡,且他能更清晰地“感知”到实验室外植物的生长状态——或许,“人类-植物共生”并非空想,阿木的存在,正是旧文明记载中“共生者”的最佳印证。后续实验中,可尝试让阿木参与晶核激活,探索“人类能量”在生态净化中的作用。

(附:林野今日在雨林峡谷发现旧净化站的外围结界,苏晴的感知已锁定结界薄弱点,实验团队明日将随勘探队前往,为后续晶核实验做准备。)

日志尾注

实验期间协作人员:

- 阿木:提供植物样本、植物化能量辅助、野外种植指导;

- 苏晴:空间感知定位植物分布、监测实验区域辐射变化;

- 周阳:数据整理、绘制生态图谱、古文字资料支持;

- 林野:野外样本采集、实验区域警戒、后勤保障;

- 守林聚落:提供抗辐植物种源、雨林生态知识咨询。

实验风险提示:

- 赵衡残余势力仍在雨林边缘活动,可能释放掠夺因子干扰实验,需加强外围警戒;

- 雨林夜间存在“夜行变异虫”,携带微量辐射,实验样本需妥善储存,避免虫类污染。

(日志记录完毕,明日起转入“本源晶核实验篇”。)

南境雨林的电磁柔光透过实验室的藤编窗,落在摊开的日志本上,纸页边缘的星核结晶泛着微弱的淡蓝。陈静合上日志,将其收入防水的皮质文件夹中,转身看向窗外——阿木正蹲在母株旁,用寻踪藤丈量母株根系的生长速度,苏晴的感知在空气中形成无形的网,监测着远处结界的能量波动,林野则在整理明日前往净化站的装备。

实验日志上的每一组数据、每一条分析,都像一块拼图,逐渐拼凑出红锈林净化的全貌。陈静知道,这些看似枯燥的实验,终将成为激活全域净化网络的关键——而南境雨林的生态系统,不仅是实验的对象,更是人类与自然和解的希望。明日的净化站之行,将是这场“生态救赎”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