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的工坊轰鸣,大道延伸,机械律动,这一切辉煌成就的背后,陈烬却看到了潜藏的危机:技术的飞跃高度依赖他个人的“先知”与少数匠人的经验,知识的壁垒依然森严。
若不能将推动进步的火种广泛播撒,培养出属于赤火公社自己的、具备科学素养的新一代,那么眼前的繁荣或许只是无根之木。
在《赤火纲领》“打破脑体对立”的号召下,一场旨在让知识产生“裂变”效能的教育革命,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赤火技术学院”在龙骧谷正式挂牌成立。它没有朱门高墙,其建筑风格与周边的工坊一脉相承,朴实而实用。
学院的教授并非皓首穷经的老儒,而是百工院的骨干匠师、精通数算的社员,甚至陈烬、徐文等人也亲自编写讲义并授课。
课程设置更是惊世骇俗:《算术精要》 取代了经义吟诵,教授的是测量、计算、比例;《格物致用》 讲解杠杆、滑轮、浮力、热功,并与水轮、高炉、锻锤的实际案例结合;还有初步的 《化学识略》 ,介绍物质的变化、燃烧的本质、金属的冶炼原理。
学院的招生对象,首先是各工坊表现优异的青年工人、军队中有培养潜力的基层士官,以及公社里聪慧好学的年轻社员。入学不看门第,只考校基本的理解力与学习的热情。
课堂之上,昔日轮锤的铁匠之子,如今对着黑板上的几何图形凝神思考;曾经只会纺线的女工,此刻在草纸上演算着齿轮的传动比;年轻的士兵则激烈辩论着不同抛射角度对射程的影响。
知识,不再是士族门阀垄断的装饰品,而是变成了劳动者手中改造世界的锋利工具。
这正是“劳动者知识化,知识分子劳动化”理念的生动实践。它旨在彻底打破千年来“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阶级鸿沟,培养出既能动手实践、又能动脑创新的新一代“工业知识分子”。
这场变革不可避免地引发了思想领域的剧烈冲突。
学院内,一位原本身份低微、因精通机械被破格提拔的年轻讲师,在讲解“力与运动”时,引用了《赤火纲领》中对“天命”的批判,直言“万物运行皆有其理,非关鬼神”。
此论一出,在少数几位被送来“学习观摩”、思想仍固守传统的旧文人中引发了轩然大波。他们愤而斥之为“数典忘祖”、“亵渎斯文”,甚至联名向公社管理层抗议,要求“尊孔读经,以正学风”。
然而,他们的声音在技术学院乃至整个北疆,都显得如此微弱和不合时宜。
评理组明确表态支持学院的办学方向,认为“能造出利国利民之器者为真学问,空谈道德心性者为伪道学”。
这场风波最终以几位旧文人悻悻离去而告终,标志着北疆在教育领域与旧传统实现了彻底的思想决裂。
与此同时,赤火公社大力推行扫盲运动。
简化版的《赤火纲领》、《生产安全条例》、《基础算术》被编成小册子,在工坊、军营、公社的夜校和识字班中广泛传授。
要求所有社员,无论男女老幼,必须在一定期限内认识一定数量的常用字,掌握基础运算。
北疆这股强劲的“实学”风气与人才选拔的唯才是举,如同磁石般,开始吸引曹魏境内那些郁郁不得志、对空谈玄理感到厌倦的寒门士子与底层工匠。
他们或通过秘密渠道,或冒险穿越边境,前来投奔。
一位原曹魏境内不得志的工匠在抵达龙骧谷,看到技术学院内热火朝天的学习景象后,激动得热泪盈眶:“此地,方是吾辈用武之地!”
人才的北流加剧,进一步掏空着曹魏的根基,也让曹操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他与陈烬之间的竞争,已然从军事、经济,延伸至最核心的人才与教育的争夺。
他试图模仿,开办类似的“官营工坊”和“技校”,却因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和缺乏科学理论指导,最终只得其形,难有其魂。
龙骧谷中,知识的裂变正在持续发生。它释放出的能量,不仅驱动着现有技术的迭代更新,更在为赤火公社的未来,储备着足以改变世界格局的、最宝贵的资源——经过科学思想武装的、一代新人。
龙骧谷的中心广场,此刻被装扮成了一座露天的大型展场。
这里没有华丽的装饰,有的只是冰冷、坚硬、却代表着北疆力量的实物——第一届“北疆工业成果大会”在此隆重召开。
广场入口处,巨大的水轮模型在人工水流带动下缓缓旋转,直观展示着动力的源泉。
旁边,是从墨焰谷运来的、乌黑锃亮的煤块,标志着燃料的革命。紧接着,是蜂窝式高炉的剖面模型,让参观者清晰看到铁水如何奔流而出。
往里走,水力锻锤“砰、砰”地演示着锤炼铁胚的过程,声音震耳欲聋;标准化零件陈列柜里,从弩机括片到螺丝钉,大小不一却精度一致,闪烁着金属的冷光;新式的纺织机则现场表演着何为“纱如流水,布似云织”,引得众多女性社员驻足惊叹。
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广场中央那条微缩的“北疆大道”模型,坚硬的路面,标准的排水,以及在其上奔驰的、载满煤炭和布匹的四轮马车模型,生动诠释着何为“物流畅通”。
这一切并非孤立的展品。大会的组织者用清晰的图示和讲解员详尽的说明,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给每一位参观者:
墨焰谷的煤 -> 驱动高炉 -> 产出大量优质铁料 -> 供给水力锻锤和标准化工坊 -> 制造出标准零件 -> 组装成纺织机、马车、军械 -> 通过北疆大道 -> 将布匹、武器、物资输送到各地,同时将更多煤炭、原料运回……
一个以水力和煤炭为初始动力,以标准化和机械化为核心手段,以交通网络为循环血脉的初步工业体系,第一次如此清晰、如此震撼地呈现在所有赤火社员面前。
“看!这就是咱们的力量!”一个年轻工匠指着那联动演示的模型,激动地对同伴喊道,“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东西,现在咱们自己就能造出来,还能源源不断地造!”
“俺在纺织工坊,以前一天纺多少线心里有数,现在看着这整个大家伙一起转,才知道俺那点线,是这巨轮里的一滴水!”一位女工感慨道。
自豪感在所有社员胸中激荡。他们亲身参与了这个体系的某个环节,但直到此刻,才真正理解了自身劳动在宏大图景中的位置和价值。
信念,在这种对自身创造力的惊叹与对集体力量的认同中,空前凝聚。
这无疑是 《赤火纲领》 中“社会化大生产”理论的辉煌胜利,是思想在物质层面的完美呈现。
大会的情报,几乎无法遮掩地传到了邺城。
当曹操和他的核心谋士们,拿到那份汇集了北疆大会详情的、图文并茂(虽有部分想象成分)的密报时,书房内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
程昱看着那高炉的示意图,手指颤抖;司马懿凝视着标准化零件的描述,脸色苍白;贾诩虽闭目养神,但微微抽动的眼角暴露了他内心的波澜。
曹操猛地将密报拍在案上,声音嘶哑,带着一丝他自己都未察觉的无力:“水力、石炭、高炉、标准化、机械织造、坚硬如铁的道路……他们……他们这不是在强军,不是在富民,他们这是在……重铸乾坤!”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南方,仿佛想穿透千山万水,看清那个正在北方崛起的、完全陌生的怪物。
“我们还在计算兵马粮草,琢磨权谋韬略,”曹操的声音低沉下去,带着一种深切的疲惫与恐惧,“而陈烬,他已经在用我们无法理解的方式,塑造着一个全新的世道。这……这已非战争,这是……时代的碾压。”
他意识到,双方之间的差距,早已超越了兵力数量、将领勇武甚至一时一地的计谋得失。那是一种维度上的、根本性的差异。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如同冰冷的河水,淹没了这位乱世枭雄的心。
龙骧谷中,协同的伟力在欢庆中轰鸣;邺城之内,旧时代的统治者们在无声的恐惧中战栗。
时代的车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驶向注定不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