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实际上等于在倭国钉下了一颗钉子,未来或可成为我大唐经略倭国的前哨。

他若失败,死于乱军之中或默默无闻,那也是他能力不济,与我大唐无关,朕已给了他机会和名分,谁也挑不出错处。

而且,无论成败,他都能在倭国制造混乱,消耗倭国的实力,使其无力觊觎朝鲜半岛,可谓一举多得!”

这个计划,充满了政治上的冷酷与算计,却又无比巧妙地将扶余慈这个包袱转化为了一个可能的机会。

魏征沉吟片刻,虽然觉得手段有些不够“王道”,但也不得不承认,这确实是解决扶余慈问题的一个极佳方案,而且符合大唐的利益。

他缓缓点头:“若如此,倒也未尝不可。只是,需严格控制支援力度,绝不可使其坐大,反噬自身。”

房玄龄和唐俭也陷入了思考,越想越觉得太子这个提议虽然大胆,却极具可行性。

“可是陛下,”房玄龄还是有一点疑虑,“支持一个郡王去海外就藩,总要有个说得过去的理由,以及……值得投入这些资源的好处。”

毕竟,哪怕只是有限的支援,也是要花钱粮的。

李世民闻言,脸上露出了一个近乎狡黠的笑容,他扬了扬手中的密信:

“这就是承乾此计最妙的地方了。

他在信的最后提到,据一些往来海商及前朝遗留下的零星记载,倭国境内,确切地说,就在其本州岛西部,有一山,名曰‘石见’……”

他故意停顿了一下,看着臣子们好奇的目光,一字一句地说道:“此山,非比寻常。据称,山中所产非石,而是……白银!而且,是储量极其惊人的白银!太子称之为‘石见银山’!”

“银山?!”

“储量惊人?!”

这一次,连最沉得住气的长孙无忌和魏征都失声惊呼,脸上露出了极度震惊的神色。

白银!在这个时代,那就是实实在在的财富,是国库充盈的保障,是支撑庞大帝国运行的血液!一座储量惊人的银山,其价值根本无法估量!

李世民看着重臣们失态的样子,满意地笑了,他的呼吸也因为激动而略显急促:

“太子言道,若此消息属实,哪怕只能分润其中一部分,也足以让我大唐国库数十年无忧!

支持扶余慈去倭国搅局,花费些许钱粮军械,若能借此契机,未来有机会将这银山纳入掌控,或者至少打通获取其白银的渠道,这代价,简直微不足道!”

殿内的气氛彻底变了。之前所有关于道德、礼制、成本的争论,在“石见银山”这四个字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

巨大的利益前景,像一块磁石,牢牢吸住了所有人的心神。

“陛下!”长孙无忌率先反应过来,躬身道,“太子殿下此计,老臣认为,深谋远虑,可行!扶余慈封归义郡王,封地倭国,令其自募兵马,大唐给予有限支援,助其就藩!”

“臣附议!”

“臣附议!”

房玄龄和唐俭也立刻表态。

连魏征在深吸一口气后,也缓缓拱手:“若为大唐长远计,此策……利大于弊。臣亦无异议。”

财富的魔力,在此刻展现得淋漓尽致。它让复杂的政治难题,瞬间找到了看似完美的解决方案。

“好!”李世民一拍案几,定下了基调,“既然如此,便依太子之议!拟旨:

晋封怀化郡公扶余慈为归义郡王,食邑千户,封地位于倭国。

令其于长安、登莱等地招募愿随行之百济流民、工匠及自愿前往之兵勇,朕特旨拨付旧甲三千副,弓弩一千张,粮草五千石,作为其就藩之资。

另,赐其王旗、印信,准其借用大唐名号于倭国行事,但严禁动用大唐正规军力,火器一概不得支应。

能否在倭国站稳脚跟,重现‘百济’之业,就看他的本事了!”

这道旨意,充满了冠冕堂皇的恩宠,实则将扶余慈彻底推上了一条凶险未卜的道路。

他成了大唐投往倭国的一颗问路石,也是一颗可能引爆倭国局势,并为大唐带来巨额财富的棋子。

当这道旨意传到归义郡公府——即将变成归义郡王府时,扶余慈的心情,如同坐了一场疾速起落的飞车。

起初,听闻自己被晋封郡王,他狂喜得几乎晕厥,以为梦想成真。

但听到“封地倭国”以及那看似丰厚实则需要自己去拼命夺取的“支持”时,他如同被一盆冰水从头浇到脚。

倭国?那是哪里?蛮荒瘴疠之地!

他一个光杆王爷,去那里和当地的蛮酋争地盘?这哪里是封王,分明是流放,是借刀杀人!

他想要抗辩,想要祈求皇帝收回成命,哪怕留在长安当一个富贵闲人也好。

但传旨宦官那看似恭敬实则不容置疑的表情,以及圣旨中那“重现百济之业”的诱惑性字眼,又让他心底那点不甘的野心死灰复燃。

也许……也许这是一个机会?一个真正靠自己打下一片江山的机会?总比在长安当一个被人暗中唾弃的傀儡要强?

在极度的恐惧、不甘与一丝侥幸的野心中,扶余慈最终还是颤抖着接下了旨意,叩谢了皇恩。

他知道,自己没有选择。从他将那份地图和计划献给大唐的那一刻起,他的命运,就已经不再由自己掌控。

他就像一枚被投入激流的棋子,只能随着历史的洪流,飘向未知的,很可能是毁灭的远方。

而与此同时,在辽东,受封左骁卫将军、河东县公的薛仁贵,志得意满,摩拳擦掌,准备在接下来的灭国之战中,建立更大的功业。在平壤,侯君集调兵遣将,准备对负隅顽抗的泗沘城发动最后一击。

在新罗,金庾信看着大唐划定的新边界,心情复杂,既有得到土地的喜悦,也有对未来的隐忧。

各方势力,依旧在这盘巨大的棋局上博弈、挣扎。

而大唐帝国的战略目光,已经越过朝鲜半岛,投向了那片蕴含着巨大财富的海外群岛。

贞观十八年的春天,注定将以铁血、功勋与深远的谋略,载入史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