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就在程处默的船队借着晨雾驶离青州港的同时,几匹快马也背负着特殊的使命,从青州刺史府不同的侧门悄然奔出,踏上了通往北方的驿道。
他们携带的,是李承乾以监国太子身份发出的、用火漆密封并加盖了东宫印信的密函,目的地直指辽东前线,侯君集的帅帐。
数日后,辽东,唐军大营。
虽已开春,但辽东的寒风依旧凛冽,卷着残雪扑打着营寨的旌旗。
中军大帐内,炭火毕剥,驱散了几分寒意。
侯君集一身常服,正与副将、年轻却已显露出不凡将略的薛仁贵,对着沙盘推演着对高句丽几处前沿堡垒的进攻路线。
侯君集眉头微蹙,指着沙盘上一处山隘:“仁贵,此处地形险要,渊盖苏文在此增兵已达五千,强攻损失必大。
你前日提议的绕后奇袭,虽有风险,但若能成,可断其粮道,迫其自乱。只是这领兵之人……”
话音未落,帐外亲兵高声禀报:“大总管!青州六百里加急,太子殿下密函!”
侯君集与薛仁贵对视一眼,皆看到对方眼中的一丝讶异。青州来的加急密函,非同小可。侯君集立刻道:“速呈上来!”
亲兵双手捧着一个密封的铜管入内,侯君集验看火漆印信无误后,方才用随身小刀撬开,取出了内里的绢帛密信。
他展开细读,起初神色平静,但随着阅读深入,他的眉头渐渐挑起,眼中闪过一丝精光,甚至不由自主地微微挺直了脊背。
薛仁贵在一旁安静侍立,注意到侯君集神色的变化,心知必有重大变故。
良久,侯君集将密信递给薛仁贵,沉声道:“仁贵,你也看看。殿下……真是下了一盘大棋啊!”
薛仁贵双手接过,快速浏览。信中所写,正是新罗国内惊天剧变,金尘被杀,金恩静公主泣血求援,以及李承乾对此事的全盘谋划:
遣精兵秘密介入,扶持金恩静,扳倒高挽,进而谋求彻底掌控新罗,并与辽东唐军形成南北夹击高句丽之势。
信中明确要求侯君集所部,根据新罗事态发展,做好策应准备。
薛仁贵看完,饶是他素来沉稳,也不禁心潮微澜,脱口赞道:“殿下此策,高瞻远瞩!若新罗能为我大唐实质性掌控,渊盖苏文将腹背受敌,我军破敌时,必可大大提前!”
侯君集点了点头,走到沙盘前,目光从代表高句丽的区域移向东南方的新罗,手指在上面重重一点:
“不错!高挽弑君,自绝于新罗忠贞之士,也给了我大唐最好的介入理由。殿下派程处默那小子带精兵潜入,是步妙棋。
既能展现实力,解救公主,又能避免大军过早介入引发周边过度反应。”
他顿了顿,眼神变得锐利起来:“不过,此事成败,关键在于时机和配合。程处默在金城动手之时,便是我军在此地发力之刻!”
“大总管的意思是?”薛仁贵凝神请教。
侯君集手指在沙盘上高句丽南部几处军镇划过:“你看,一旦新罗有变,尤其是金城出现混乱,高句丽南部防线的注意力必然会被吸引过去。
渊盖苏文很可能担心我军与新罗联手,甚至会派兵试探或‘协助’高挽维稳。届时,其南部防线必然会出现松动和破绽。”
他猛地一拍沙盘边缘,决断道:“传令下去!”
帐外书记官立刻入内听令。
“第一,命前沿各军、各斥候营,加派哨探,严密监控高句丽南部敌军动向,尤其是与新罗各地重镇之间的联络与兵力调动,每日一报,不得有误!”
“第二,命右军都督,即日起,所属各部进入二级战备,粮秣军械再次清点,确保随时可出动。对外,依旧保持日常操练,不可打草惊蛇。”
“第三,命水师都督来见本帅。登莱水师已在配合殿下行动,我辽东水师亦不能闲着。
着令其抽调快船,加强自鸭绿水至汉江口一带的海面巡弋,监视高句丽与新罗之间可能的海上通道,若遇高句丽船只试图靠近新罗,可依情势予以拦截或驱逐!”
“第四,……”侯君集略一沉吟,看向薛仁贵,“仁贵,你之前提议的奇袭山隘之策,本帅准了。
着你即刻从本部遴选三千精锐,秘密移营至前沿隐蔽处,进行针对性训练。
一旦接到本帅号令,或确认新罗方向程处默等人已经得手、高句丽军心浮动之时,你便率部出击,务必以最快速度,拿下山隘,切断敌军南路粮道!”
薛仁贵精神大振,抱拳领命:“末将领命!定不辱使命!”
侯君集满意地点点头,随即又补充道:“此外,通告全军,即日起,加强对高句丽的政治攻势。可将高挽弑君篡位、囚禁公主、祸乱新罗之事,巧妙散布出去。
要强调我大唐乃是应新罗正统之请,行‘吊民伐罪’、‘扶危定倾’之义举。这不仅能打击高句丽与高挽可能的勾结,也能在道义上占据绝对优势,瓦解敌军士气。”
“大总管思虑周全!”薛仁贵由衷佩服。老帅不仅看到了军事上的契机,更兼顾了政治和舆论战场。
命令一道道发出,整个辽东唐军大营,虽然表面依旧平静,但内里已然开始为配合太子殿下的东方战略而加速运转起来。一种山雨欲来的紧张感,在将领和核心军官之间悄然弥漫。
侯君集再次拿起那份密信,走到帐口,望着南方天际,仿佛能穿透千山万水,看到那片正酝酿着风暴的半岛。
“程知节家的愣小子,可别让老夫和殿下失望啊……”
他低声自语,嘴角却勾起一丝期待的笑意,“这辽东的僵局,是时候动一动了。渊盖苏文,你的好日子,怕是要到头了。”
薛仁贵立于其侧,年轻的脸庞上满是坚毅与憧憬。
他仿佛已经看到,在南线奇兵与北线主力的完美配合下,渊盖苏文土崩瓦解,辽东半岛尽归大唐的景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