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玄幻魔法 > 修仙之天罡三十六变 > 第241章 二十年后(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独孤书院的这种人才输送的深度,体现在皇朝从中央到地方的每一个毛孔。

在都城的国子监,三分之一的教习皆出自书院,他们将“凡人亦可成道”的理念注入皇朝的下一代;

在边境要塞,历任守将中竟有半数曾在书院研习过《遁甲兵法》,使得边关防线不仅有坚城利炮,更有以正气凝聚的结界守护;

甚至在皇室的藏书阁中,负责整理古籍的学士们也多是书院毕业生,他们正着手将孟丘的《适道新解》刻入金简,作为皇朝的治国经典。

更值得玩味的是,这些弟子形成了独特的“书院派系”——并非拉帮结派的小团体,而是以“修齐治平”为共同信念的实干者联盟。

他们在朝堂上直言敢谏,在民间则亲力亲为,虽身处不同职位,却都带着书院特有的气质。

当皇朝的老臣们感慨“书院弟子已遍天下”时,他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学派的兴盛,更是一种新秩序的崛起——在这里,知识取代了部分灵根特权,实干消解了门第偏见。

每年那两千名走出书院的背影,如同两千颗种子,在皇朝的土壤里生长出兼济天下的枝干,让“读书修心、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不再是文人的空谈,而成为可触摸的现实。

或许这正是孟丘设立书院的初心:

让仙道不再悬浮于云端,而是化作滋养人间的春雨,随着这些弟子的脚步,渗入独孤皇朝的每一寸土地。

而独孤皇朝,因独孤书院持续不断的人才灌溉,正在绽放出前所未有的人族文明之光。

这座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的学府,宛如一台精密运转的文明引擎,不仅为皇朝输送着治国安邦的栋梁之材,更在潜移默化中重塑着整个社会的精神肌理。

书院的“百家墙”,堪称皇朝文明的微缩星河。

这面长达百丈的青铜墙上,密密麻麻镌刻着数千种技艺符文:

既有《神农本草经》的灵植图谱,叶片脉络间流动着生机道韵;

亦有《公输机巧录》的机关图纸,齿轮纹路里暗藏着灵气传导的玄机;

更不乏《墨家门阵图》的攻防阵列、《庖丁解牛篇》的肉身修炼精义,甚至连市井间的酿酒术、纺织法都被工整记录,每一道刻痕都凝结着凡人智慧的结晶。

这些源自不同领域的知识,在百家墙上相互交织,形成了如同星空般璀璨的“万术图谱”。

清晨的阳光掠过墙面时,总能看到学子们仰头临摹的身影,有人在农学区记录灵稻的生长周期,有人在算学区推演星辰轨迹,有人则在武道区揣摩铁匠铺传来的淬火之音与正气运转的关联。

这种对多元知识的包容,直接孕育了书院包罗万象的课程体系。

孟丘打破了传统修仙门派“术业专攻”的狭隘格局,在必修的《正气导论》《神魂基础》之外,开设了数十种选修科目:

《灵矿辨识与冶炼》课上,学子们需深入矿山采集样本,学习将凡铁锻造成能承载正气的“玄铁”;

《民生经济策》则要求学生撰写《商路调研报告》,用修仙者的神识俯瞰商队路线,分析如何以符阵缩短运输周期;

甚至连《戏曲道韵》这样看似少见的课程,也在探索音律与正气共鸣的可能——曾有学子将梆子戏的节奏融入吐纳法,竟意外创造出能提振士气的“战歌诀”。

这种“凡仙共通、百业皆道”的教学理念,让书院成为名副其实的“文明孵化器”。

当这些携带着多元技艺的弟子走向社会,皇朝的各个领域皆掀起了革新的浪潮:

工坊里,书院出身的匠师将机关术与炼器术结合,发明出能自动筛拣灵矿的“五行分拣阵”,使灵铁产量提升三倍;

田野间,农科弟子培育出“正气稻”,无需灵泉灌溉便能抵御虫灾,让贫瘠土地也能亩产千斤;

城防系统中,符道与建筑学的跨界弟子设计出“八卦防洪阵”,既能疏导洪水,又能将水势转化为防御结界的能量;

甚至在市井文化层面,书院学子创作的《正气杂剧》登上戏台,用唱词传播修心之道,让贩夫走卒也能在锣鼓声中领悟浩然正气的真谛。

这种全方位的人才渗透,如同无数条支流汇入江河,最终造就了独孤皇朝前所未有的繁荣盛景。

都城的朱雀大街上,来自五湖四海的商队络绎不绝,驮着灵茶、机关兽、正气符的骆驼与驾驭飞剑的修士擦肩而过;

边境港口的码头上,新研制的“破浪舫”扬起绘有八卦图的风帆,既能抵御妖潮,又能利用海风灵力自动航行;

夜晚的城墙上,巡逻的凡军手持书院改良的“正气火把”,火光中蕴含的净化之力让邪祟不敢近前;

而城下的夜市里,书生们围坐在茶肆中,激烈辩论着“农商孰先”“符器利弊”等议题,空气中洋溢着求知与创造的热情。

孟丘站在书院的至高点俯瞰皇朝时,常想起初建书院时,师尊独孤信对他说的话:

“所谓盛世,非独修士翱翔九天,更要凡人能在泥沼中种出莲花。”

如今,百家墙上的纹路仍在不断新增,书院的课程表每年都会更新数十种技艺,而那些从书院走出的弟子,正用手中的笔、脚下的路、心中的道,书写着属于凡人的文明史诗。

这或许才是真正的繁荣:不是少数人的璀璨,而是千万种光芒共同照亮的人间。

二十年后的摘星楼,鎏金飞檐在晨雾中若隐若现。独孤信负手立于楼巅,玄色道袍随清风翻卷。

独孤信远眺东方,只见独孤城的轮廓在朝阳中舒展:灵脉交织成金色脉络,贯穿全城的正气渠升腾着薄雾,书院与皇宫的琉璃瓦顶遥相辉映,好一幅\"仙凡共荣\"的盛世图景。

\"此景终不负本座百年心血。\"独孤信指尖轻抚楼栏上的云纹雕刻,眼底泛起复杂的光。

二十多年前的场景恍如昨日:

那时的独孤皇朝,不过是刚刚成立,一切都得从零开始。

自收孟丘为亲传弟子后,独孤信便敏锐意识到:

所谓“人道”,终究要由人来书写与践行。

当时,独孤信俯瞰世间凡人的爱恨贪嗔、生老病死,忽然生出新的感悟——与其在云端推演大道法则,不如以人间为棋局,观“道”如何在众生百态中自然演化。

他默许孟丘深入市井,看其以“正气”为刃剖开凡人困境;

纵容威瀚推行仁政,观察“仁道”如何在权谋与民生间辗转生长。

这些看似随意的布局,实则是他刻意埋下的“道之种子”:

当凡人在困苦中悟得“勤能补拙”是道,在互助中懂得“义字当头”是道,这些由人心淬炼出的道韵,正以最鲜活的姿态,为他推开一扇窥探“天罡神通”的窗。

独孤信端坐摘星楼,神识如丝如缕渗入人间烟火,看摊贩因诚信经营攒下功德微光,见学子为济世救人苦研医道——这些凡人自发的“行道”之举,恰如散落的星辰,渐渐勾勒出“人道”的轮廓。

而他所求的天罡神通,或许就藏在这千万种“人”的选择里,藏在道由心生、生生不息的演化之中。

“大道无形,人道有痕。”独孤信指尖拂过星图,某颗代表书院的星辰突然爆发出璀璨光芒。

最上乘的悟道,从来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让道在人间自由生长,如江海纳川,自能成其浩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