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逸站在展览中心大厅正中间,手里紧紧捏着那份邀请函,捏得指节都有点泛白了。
他身后就是正在搭建的“未来之声”展区呢,那灯光还没调试好,空气里满是金属和电子设备混在一块儿的味儿。
他闭上眼睛,脑袋里就浮现出在实验室里第一次听到AI自动生成旋律的那个晚上。
当时啊,钱博士就说:“嘿,它好像真的能‘听’到心碎的感觉呢。”
可现在呢,孙先生瞅着展台设计方案,说话的语气不冷不热的:“要是你的作品打动不了观众,那明年可就没你的展位喽。”
胡逸嘴角往上一翘,也没反驳,就小声地说:“我会让他们听到未来的回响的。”
测试场地就在音乐科技展览中心旁边的一个独立建筑里,这地方被小王布置成了一个封闭的试听空间。
一百个来自不同年龄、有着不同职业背景的听众坐在隔音特别好的座位上,面前都放着统一发的评分平板。
播放列表里有纯人工创作的作品,有纯AI生成的,还有人机合作的呢,这里面就有胡逸团队最新的尝试。
第一轮评分出来以后啊,小王把结果往桌上一扔,说话的语气冷冷的:“你们的AI还是太没温度了。”屏幕上,平均分才刚刚过40%,比预期低太多了。
“它晓得音符该落在哪儿,可不知道为啥要落在那儿。”有个试听的人在留言里这么写,“就跟一场没灵魂的演奏似的。”
胡逸一声不吭地翻看着每一条反馈,手指还轻轻在屏幕边缘蹭着。
他心里明白,问题不是出在技术这块儿,而是少了情感共鸣。
当天晚上,他就带着几个核心成员回实验室了。他们重新去调整算法的权重,还加进去好多情绪反馈的机制。这里面不光有声音里的喜怒哀乐,就连呼吸频率、语调的起伏、停顿的长短这些特别细微的人类特征都给加进去了。
他们让AI重新去学那些真正能打动人心的经典歌曲,去分析这些歌里的情感结构和节奏的变化。
这一晚上啊,胡逸几乎就没合过眼。
第二天一大早,张老师按照约定来到工作室。
这个以前对AI音乐老是持怀疑态度的传统作曲家,现在都开始主动参与实验了。
他走进录音棚的时候,眼神里已经没有一开始那种抗拒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很复杂的好奇。
“我听说你们昨儿晚上改了不少东西啊?”张老师问道。
胡逸点了点头说:“我们正试着让AI明白‘为什么’呢。”两个人坐在钢琴前面,先让AI弄出一段基础的旋律框架来。这旋律简单又流畅,还有点未来那种感觉,不过就是少了点人情味儿。
张老师听了之后,沉思了一小会儿,接着就弹起了他改编后的版本。
在副歌的地方呢,他加进去了更多样的和声,还把主旋律稍微拖长了点儿,这样情绪就能有个沉淀的时间。
而且啊,他把歌词也给修改了一下,让句子更能让人有画面感,情感上也更有层次了。
“就这么着。”他说道,“音乐可不是什么干巴巴的数据,它是回忆,是故事,是藏在你心底某个地方的声音。”
最后弄好的这个作品呢,既有科技带来的那种精致感,又保留了人味儿。
再试听的时候,评分涨到了65%。虽然还没达到预期的目标,不过好歹能看到点希望了。
离展览开幕就剩下三天了,胡逸站在展区的正中间,仔仔细细地检查每一个小细节。
舞台的中间有个半透明的全息投影装置,这是用来展示AI实时分析音乐情绪的过程的;两边呢,是互动体验区,观众可以把自己的声音片段传上去,然后AI马上就能生成一段只属于自己的旋律。
他还专门弄了个“声音日记”的区域。
“我想让AI听到最真实的情绪。”他对助手这么说。“要是有个东西能把一个人从生到死的所有声音都搞明白,那它能捣鼓出啥样的曲子来呢?”
助手一下子愣住了,没吭声。
胡逸咧咧嘴,接着忙自己的事儿去了。
这就好比他在跟整个音乐圈儿喊话呢:机器哪懂什么爱呀,不过它倒是学会听声儿了。
而现在呢,他想让这机器听到更多人的事儿。
等到最后一块LEd屏装好了,天边都开始泛白了。
胡逸瞅着马上就要启用的展区,心里头突然就冒出来一股好久都没有过的冲动劲儿。
他就好像一下子回到了被颜悦甩了的那个晚上,那时候他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连一首完整的歌都唱不利索。
可现在不一样了,他已经站在这儿了,就打算用一场从来没人搞过的演出,把所有人都给震住。
他小声嘀咕着:“这次啊,可不是为了她。”
“是为了那些一直被人不当回事儿的声音。”
展览明天就开始了。
未来的回响,马上就要响起来喽。
早晨的阳光透过玻璃穹顶照在展览中心的大厅里,光影一块一块的。
胡逸站在“声音日记”互动区前面,看着头一批观众一个接一个地走进展区,眼神特别平静、特别专注。
人越来越多,“未来之声”展区一下子就成了全场最吸引人的地方。全息投影装置慢悠悠地转着,展示着AI实时解析情绪和旋律变化的流程呢,那种充满科技感的音效,让不少搞音乐的人都停下脚步开始讨论。
不过啊,真正闹出大动静的,是那个看着不咋起眼,但是情感特别饱满的“声音日记”那块儿。
有个年轻的妈妈,怀里抱着才几个月大的小娃娃,在那个设备前面犹犹豫豫了好半天,最后一咬牙,按下了录音键。
“宝宝呀,说句妈妈好不好呀?”
小娃娃咿咿呀呀地喊了一声:“妈妈——”
就在这一下,整个互动区就好像时间停住了一样。
AI系统麻溜儿地分析起声纹、语调还有呼吸频率,跟着就弄出了一段超级温柔的摇篮曲。
那旋律轻柔得就像水似的,还有轻轻的钢琴和弦乐搭配着,就跟夜里妈妈小声哄孩子的那种安慰声一样。
现场一下子就安静下来了。
妈妈眼眶红红的,把孩子抱得更紧了,眼泪悄悄地就流下来了。
周围的人也被这种纯粹的感情给打动了,有人小声地哭着,有人拿出手机录像,更多的人开始排队,都想录自己的声音片段呢。
胡逸就在不远处站着,一声不吭地看着这一切。
他的手指头有点微微发抖,胸口那儿涌起了一股好久都没有过的悸动。嗨,你知道吗?其实啊,真正的音乐可不是光玩那些花里胡哨的技巧,也不是看编曲有多复杂。真正打动人的音乐呢,是那种一下子就能碰到人心里最柔软地方的共鸣,就那么一瞬间,特别神奇。
这时候啊,系统突然“叮咚”一声,提示音就响起来了。
【检测到人工智能音乐创作测试场地好评率达到73.6%,当前任务完成进度:3\/5】
胡逸呢,他嘴角轻轻往上一挑,小声地自己跟自己说:“嘿,这才刚开始呢。”
说完,他就慢悠悠地朝着主舞台走过去,这是要开始当天的第二轮演示环节了。
就在他刚走上台的那一下子,展厅中间的那个LEd大屏幕“唰”的一下就亮起来了。屏幕上开始播放一段旋律,这段旋律可不得了,是AI根据上百段那种叫“声音日记”的东西生成的混剪旋律。
这里面每一句啊,都是咱们普通人日常生活里实实在在的片段,再配上AI特别精准还原出来的那种带着情绪的旋律,就好像是一首专门讲述人类情感的交响曲似的。
这一下,周围的掌声就像打雷一样,“噼里啪啦”响个不停。
孙先生呢,就站在展台的一个角落里,看着满场像开水一样沸腾起来的观众,他的嘴角啊,终于露出了一丝满意的笑容,就那么一点点弧度。
这时候小王也来了,他手里拿着最新的评分报告呢。你猜怎么着?平均分都已经超过70%了。
小王就很平淡地对胡逸说:“你赢了。嗯,至少这一回是你赢了。”
胡逸呢,他也没搭话,就眼睛直直地看着屏幕。不过他心里可明白着呢,这可不只是在评分上赢了,更重要的是赢得了大家的认可啊。他想让全世界都知道,AI可不单单是个工具,还能变成一座情感的桥梁呢,把那些一直没被人听到的声音给连接起来。
就在这个时候啊,助手的桌子上静悄悄地放了一封来自全球音乐创新峰会的邀请函。
发件人是李教授,主题写着:诚心邀请胡逸先生参加“人机共创实验小组”阶段性成果的研讨会。
胡逸还没瞅见这封邮件呢,不过他心里隐隐约约地觉着,更大的挑战正在一步步靠近自己。
但是他呀,早就已经做好准备迎接挑战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