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7年6月6日,北京郊外,御道之上。
晨光洒落,风吹旌旗如云。
十万汉军自冀州南下,铁甲洪流浩荡北进,终于抵达元廷最后的都城——北京。
曾经蒙古帝国的权力中枢,如今大门洞开。
刘备立于高台之上,目光坚定。关羽、张飞、诸葛亮、岳飞、乔峰、鲁智深、武松、郭靖、黄蓉、阿泰尔、孙悟空等人一字列阵于左右,天光为证,大义凛然。
未待攻城——
城门开,金甲肃肃,朝中百官肃立迎降。
一名身着皇袍、神情疲惫的男子缓缓出城,单膝跪地。
他不是别人,正是元顺帝——孛儿只斤·铁穆耳。
他望着刘备,声如微雨:
“朕知,江山不再属于北地。”
“若能换百姓安稳,换天下不战,臣——愿将天下还于汉人。”
此言一出,四野皆惊。
刘备沉默许久,望着这个曾一统天下的蒙古之主,终点了点头。
“你投降诚恳,不杀。”
“但你,已不是君。”
6月7日,太庙前朝。
三军列阵,万民朝贺,百官三拜。
刘备登基为帝,国号“汉”,年号“兴汉”,以示大汉中兴、汉魂再起。
黄龙旗升起之日,北京街巷尽挂红绸,钟鼓齐鸣三日三夜,万民放歌,百姓痛哭失声。
刘备登基诏令:
废除元朝九品胡制与草原律例,恢复汉律;
天下均田、减税三年、施粥赈民;
所有因战乱失地之家,由官府拨地重建;
胡汉平等,以忠为先,不再论血脉之贵贱。
百姓纷纷称颂:“兴汉之世,黎庶安生。”
诸葛亮拜为丞相,总理百政,制定律令,修明法度。
岳飞与关羽、张飞三人并拜为镇国元帅,北守边疆,南平残敌,征讨余孽。
乔峰、鲁智深、武松、郭靖、黄蓉五人则不仕朝堂,奉命整合江湖各派、义士、游侠,成立“百义堂”,协助地方官清匪除恶,保护百姓,赈济灾民。
孙悟空则挥棒辞行,道:“我这棍子也用累了,该回花果山去歇歇了。”
刘备笑着送他一根赤金缎带:“天下太平之日,再聚。”
6月10日,马可波罗入朝。
波斯服饰,异域之面。
昔日西方旅行家,如今再次踏入北京城,神情恭敬:
“尊贵的皇帝陛下,我奉威尼斯议会与东地群众公会之请,愿为你画下即位之像,传至诸国。”
随行者中,有一位技艺卓绝的画师,名叫乔凡尼·迪·阿尔贝蒂。
刘备微笑:“好,就让后人看看,汉人江山,是如何从灰烬中站起。”
三日后,画像完成。画中刘备手执剑柄,背后为锦绣山河,脚下是破碎金帐,象征旧日已终,新时代来临。
6月15日,阿泰尔远行。
阿泰尔立于港口边,目光深远。
马可波罗站在船上挥手:“东方之胜,必将震动世界。”
刘备拍了拍阿泰尔的肩:“此行之后,你便自由。”
阿泰尔一笑:“自由,从来不是一种状态,是一种信念。”
他没有多话,只道:“若有一日刺客之刃再现东方,愿不为杀,而为守。”
白帆渐远,他的身影渐入海雾,归于寂静。
6月26日,远方的震动。
阿泰尔回到群众公会,向众人通报东方胜局:
“大元已覆,汉帝复兴,百姓得食,信仰归人。”
公会内掌声雷动,有人高呼:“这就是我们当初的初衷!”
但阿泰尔摇头:“我不留。我还有使命,要去那些尚未觉醒的地方。”
他最后一次戴上白袍、挂起隐刃,离开了群众公会。
西方各国听闻“圣殿骑士团覆灭”“东方公会推翻帝制”之事,震惊不已。
蒙古帝国的其他汗国也迅速收到消息,然而这一消息却点燃了更大的火种——
在西伯利亚,受压迫的斯拉夫人揭竿而起;
在花剌子模与波斯,波斯旧贵族重建旧邦,反击成吉思汗余部;
在中亚草原,塔吉克人与突厥人集结骑兵,围攻忽必烈旧营。
正如阿泰尔所说:
“自由,是一种信念。”
这信念,已从东方,蔓延至世界。
1340年2月5日,北京皇宫,崇德殿。
时值大雪初晴,天地如洗。
岁在庚午,兴汉立国已三十三年,民安国泰,边疆归顺,百业俱兴。
崇德殿内,金柱朱瓦,火炉暖炭,香烟袅袅。龙案之后,帝王垂帘半掩,身披玄黄朝袍,鬓发微白,面容却依旧庄严清明。
刘备,兴汉高祖,正端坐御座之上,翻阅今日奏章。
群臣分列左右,身影虽老,精神依旧。
左班站着昔日五虎上将之一——赵云,雪鬓银甲,双眸如电,任御前近侍大都督。
再旁边,是白须拄杖的黄忠,如今已成太尉元老,仍然每日按时上朝。
在一旁低头细读律法者,正是法理之臣——法正,今为中书令,主持律制与朝纲。
殿外檐下,有黄门官禀告:
“陛下,太子已至。”
刘备轻轻点头:“宣他进来。”
帘幕掀起,一名身着朱红儒服的青年缓步踏入,长身玉立,目光中虽尚存一丝青涩,却也已具帝王之仪。
他是刘备之子——刘禅。
虽然在三国历史中懦弱无能,但如今,他是从第二十九平行宇宙中转生而来,以另一种方式成为中原未来的继承人。
父子对话,天命交托。
刘备望着刘禅,目光和煦,却也极其郑重:
“阿斗。”
“你已在此世界十年,朝中众臣你也熟识。”
“你可知,这天下,是朕用多少兄弟之血换来的?”
“关羽、张飞、孔明、子龙……还有你义伯鲁智深、乔峰、郭靖……他们或死,或归山,或转世,但他们打下的,不是帝业,是百姓的希望。”
“朕垂垂老矣,兴汉国运已成。”
“来日,你为天子,要继承朕的仁政,更要守得住手中这江山。”
“尤其,要警惕——蒙古各部。”
刘禅郑重跪拜,抬头时,眼中已有坚定光芒:
“儿臣谨记父皇教诲,绝不辱汉室宗祧。”
“若有一日蛮夷犯边,儿臣愿披甲亲征,不使百姓再流离。”
此时,一道轻咳从阶下传来。
诸葛亮手执羽扇,白发飘然,面容瘦削却气定神闲。
他上前一步,俯身长揖:
“陛下之仁,泽被万民。”
“臣虽已年迈,然太子初承大统,若有一日主上归天,臣愿再为扶汉社稷之桅杆,守太子,护山河。”
刘禅躬身还礼,声音低却坚定:
“相父,禀教如春雨润土,禅日后所行,必不负望。”
殿中群臣齐声道:
“愿兴汉千年,福泽万民!”
那日朝会散后,刘备独立御苑。
雪地中,他仿佛看见往日共征之人:
关羽执刀而立,张飞拍胸而笑,乔峰披风而来,武松仍负虎痕,郭靖低眉行礼,黄蓉拢手盈笑。
孙悟空盘坐云头,拎酒望天;阿泰尔于黑影中目送而不语。
他们都不在了,也都还在。
“我刘玄德,一生不过求百姓有饭、有家、有尊严。”
“若有来生……仍愿做这百姓的臣仆。”
与此同时,在西方世界的某个隐秘山谷,一座石碑上刻着简短数语:
“此人一生,穿越信仰、帝国、语言与死亡,只为自由。”
——阿泰尔·伊本·拉阿哈德
而在东海之外的花果山,风吹过石壁,云中现一行字:
“齐天大圣孙悟空,曾助汉家复中原。”
山中猴子仍在跳跃,只是不知那位老大圣,何时再归。
兴汉十四年,太子刘禅立为储君。
诸葛亮续掌国政,三军镇边,天下安和。
旧人既去,江山不朽。
百姓终得岁岁有米,世世无战。
——此为真正的太平盛世。
【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