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其他类型 > 穿成哥儿下一秒 > 第77章 发工钱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腊月二十三,小年当天,宋家的下人都在忙着扫房、祭灶王、采办年货等。瓜果、糖、肉都要准备起来。

本来往年的腊月二十三,京都各衙门都要封印停工,官员们开始放年假,不再处理公务,但今年特殊,往后挪了两天,要二十六才放假。

宋亭舟在衙门办公,阿砚跑去和同窗玩,常金花在老家,连雪生和小辞都不在,孟晚头回觉得冷清。

为了不让自己像个空巢老人似的,他跑去棉坊给大家发年货,顺便将上月和这月的工钱都结清了,让大家过个好年。

从家里准备的年货中拉出一车东西来,再叫黄叶点出两箱铜钱,这是前阵子特意从钱庄换的,过年给下人发喜钱用。除此之外,还有孟晚找匠人打的金瓜子、银花生,都是一箱一箱地在库房里备着。

明天就要放长假了,棉坊里的工人都在加班加点地做工,这批货年前就要铺上。

孟晚去的时候大家在收尾,针工房里一筐筐晒晾好的棉花都见了底,做好的娃娃堆成几座“小山”。所有成品娃娃几乎都带着红色元素,简单的花布蛇戴着红帽子,更复杂些的白面娃娃穿着红衣裳、红裙子。

针工房里烧着地龙,大家各自给自己准备了厚厚的蒲团,坐在地上缝制娃娃。布上的花纹是事先绣好的,所以这会儿大家只需要缝制、塞满棉花就好。

账房的眉娘也在帮忙缝制娃娃,只不过她手慢,旁人一刻钟就能缝出来两只,她有时候一只都缝不完。

孟晚进去的时候见大家都在全神贯注地忙活,便没有声张,叫家里的下人在前院卸了车,耐心地等了一会儿。这一等,棉坊的小工们尚且没有做完活计,先等来了聂知遥。

“我就猜你没准不在家,先叫人打听了之后才来找你的。”聂知遥穿了身藕色的棉袍,外罩的皮毛是去年的旧皮子,但依旧暖和,他带来的绯哥儿穿着火红色的狐皮斗篷,倒是崭新崭新的。

“小叔叔,谢谢你给我准备的衣裳。”绯哥儿比阿砚大半岁,一年多没见,他个子抽条不少,有了些大孩子的样子,再加上他性子乖巧,行走坐卧自有规矩。

孟晚轻抚他被风吹红的小脸,“不客气,你喜欢就好,一会儿小叔叔再送你一些娃娃玩,想挑几个都行。”

聂知遥挑眉,他打量了一番棉坊里的环境,“你动作倒是快,说办就给办上了,可想好怎么售卖?”

“原先是有一点想法,后来又觉得不成,这不是想等你回来听听你的意思吗?你可知道娟人?”孟晚曾写信和他提起过义学和棉坊之间的事。他见了聂知遥,便忍不住将他带到前院会客厅去,与他详细商议起来。

聂知遥从小在盛京长大,聂家又是不差钱的皇商,富贵圈子里的事他都知晓,当即脱口而出:“自然是知道的,娟人精巧,绣娘们最少半个月,最长三个月,才能做出一只娟人来。价格不菲,寻常百姓不会去买娟人,通常都是大户人家的女娘、小哥儿喜欢。绯哥儿也有两只,小时候最爱,这两年兴致就不高了。”

孟晚颇觉扎心,他儿子如今还搂着一堆娃娃睡觉。

“蚩羽,去取几个棉花娃娃来。”孟晚指使蚩羽。

因为临近过年,棉坊这一批娃娃有一大半都以蛇为主。虽然是蛇年,但蛇在人们的刻板印象中可没有兔子、狗、猴子之类的可爱。但棉坊的蛇娃娃眼睛被黑白两色线绣得大大的,身子胖乎乎的,有些还穿着迷你的对襟褂子,上头绣了福字。

还有一半便是模仿娟人做的人形娃娃,一共两种,一种是抱着锦鲤的传统侍女娃娃,出自顾枳茹之手,另一种是孟晚画得q版小人,圆圆的脸蛋,圆圆的眼睛,小巧的嘴巴,没有鼻子,身上穿着棉布长裙。

两种人形娃娃的衣裳都能穿脱,头发是用黑色丝线做的,又长又黑,虽然没有真发柔顺纤细,却也甚为别致。

“呀!好可爱。”绯哥儿惊呼,却没有上手去摸,只是凑到旁边去看。

“拿去玩,小叔叔送你的。”孟晚直接将三种娃娃各塞给他一个,让绯哥儿拿着玩。

绯哥儿却只挑了个较为稀奇的q版娃娃,“小叔,我要一个就好了。”

孟晚:“……”又是为别人乖巧听话的孩子,所感动的一天。

聂知遥把娃娃放在手里揉捏,稍作思索:“你这东西做得真是精巧,但只占个稀奇,若论精秀,比不得娟人。而且最要紧的是,你是要大批量地缝制……”

娟人之所以受贵族女娘追捧,便是因为稀奇。东西少,卖得贵,才够得上她们的身份。东西不稀有了,兴致也就不高了。

这些话聂知遥就是不说出来,孟晚也懂。

“娃娃从一开始,我就没想让它追赶娟人,两者走得不是一条路子,你可知这棉花娃娃的成本多少?”孟晚问道。

聂知遥捏着手中的人形娃娃:“体积小,棉花用得不多,布料用的是精软细棉,应当比普通细棉布贵上两百文,六百文一匹。从这娃娃的大小看,一匹能做四十个左右。”

孟晚点头,说了个准确的数字:“四十三个,一个约莫十四文的布料。剪裁、刺绣、缝制,她们的月钱暂且都是一样的,一两银子一月,缝制每人日产六十个左右,每个娃娃小工成本不到一文钱。”

“那这便有十七文左右了。上头的刺绣不多,寻常绣娘便可,针线耗费也不多,加上小工的月钱、做头发的丝线和损耗等,一个娃娃……成本大致二十文?”聂知遥算完之后自己都惊讶了,他再次将精巧的小娃娃捏在手里,终于知道孟晚的自信源自何处。

二十文一只?能做,能大做一番!

孟晚理所当然地嘱咐聂知遥:“你这两日帮我看看店面选址,若是找不到,便暂且在工坊这边卖,或者批给小贩。”

“你自己完全可以打理棉坊,真的要分我一杯羹?”对于这明显稳赚不赔的买卖,虽然孟晚在信中已经和他提及过了,聂知遥还是没忍住又问了一遍。

估摸着后头也快完工了,孟晚站起来很没形象的伸了个懒腰,“棉坊本来就只是我为了义学的那些孩子找的出路,驿站那边就已经够我忙活了,我不是神,没长八只手、六个脑袋,贪多嚼不烂。”

不论什么时候和孟晚谈话,聂知遥都十分佩服他清醒理智的姿态,“既然你信任我,那我这就去着手打听了。”

京中也不都是困于后宅的夫人夫郎,有本事的不在少数,聂知遥自小在盛京长大,很多小道内幕比孟晚知道得多,也更知道要怎么在盛京撕开一道小口来,曾经或是不敢作为,如今不管是孟晚,还是他,背后都有了仪仗。

“来来来,都过来,东家给大家发工钱了。”

本来谈好的是每月初十发上月的工钱,为了让这些才上工还不到两个月的小工们过年回家更有底气,便往后拖了十来天,也和人解释过了。

义学的孩子这会儿还没来,应该是路不好走耽搁了,年后才能到。当下棉坊里不算盈娘,共七个女娘、四个小哥儿。比起还有余地可以嫁人的女娘,小哥儿更能豁得出去。

针工房里已经收拾干净了,盛放棉花的筐干干净净的摞在角落里,这两月用的碎布头收集起来两筐,做好的娃娃都被送进仓库里,这会儿大家都安安静静地站在屋子里等着发月钱,眼神激动又忐忑。

蚩羽把盛放铜板的箱子往地上一堆,开了箱子后里面都是串成一串的铜钱。

“眉娘,来,你过来念名单。”孟晚从这群小工里叫出眉娘,这小姑娘不愧是人牙子家里的,比别人都稍微胆大有眼色,性子也活泼。

眉娘小脸一红,站出来接过孟晚手里的账本,上面都是一样样记录好的。

她清了清嗓子,“言哥儿,上工一月二十三天,工钱工一贯零七百八十二文。”

言哥儿是棉坊招人后第一个上门应招的,在这儿干得时间越久,反而越踏实,这会儿他激动地走向前去。

孟晚自己拿了个小凳子,就坐在钱箱后面,亲自从里面挑出两串铜板,又从箱底捡出两个小串的,和八十二个散铜板,一并递给他。

言哥儿不敢接着,“东家,我是一贯并七百八十二文,您这……好像给多了。”

孟晚眉眼一弯,将沉甸甸的铜钱挂在他手腕上,“说了咱们年前人少,你们都辛苦了,每人多发五百文的辛苦钱,一共两贯零二百八十二文,点点看对不对。”

“不……不用点了,谢谢东家,给……给您拜个早年。”言哥儿激动得都有点语无伦次了,他家境不好,家里阿爹常年吃药,一家子靠着他爹摆摊卖包子挣钱,他和妹妹在家帮忙包包子,自己却舍不得吃上一个,只有过年过节才能吃上两片肉。

如今手里这两贯钱,不算他阿爹的药钱,已经够他们一家子一年的嚼头了。

“听盈娘说你过年主动留下来当值?等会儿还要领年货,你多领两只鸡回去吧。”执勤孟晚也给加班费,他听盈娘说言哥儿干活实在,手里的活计也比旁人快上几分,便特意关照他一番。

言哥儿已经说不出话来,抱着月钱退到一边。

眉娘见状心里说不出的酸酸涩涩又惊喜,“下一个翠娘,上工一月二十天,月钱一贯零六百八十文。”

翠娘已经见过刚才言哥儿领钱的样子,上前后孟晚果然也多给了她五百文。

等所有人的工钱都发完,又该轮到年货了。

年货放在前院,都在板车上放着,孟晚掀开盖布给她们看了一眼上头冻得结结实实的肉。

“每人五斤猪肉,一只鸡、一只鸭,这会儿不给你们卸下车了,你们几个年纪还小,拿着这么多钱回家不安全,我叫蚩羽驾车送你们回家,都回去安心过个好年,年后初八再回来上工。”

“谢谢东家!”眉娘嗓门最大,带着少女娇憨烂漫的活力,格外讨喜。

她家离棉坊最近,马车停到她家巷子门口,她揣着铜钱大声嚷嚷,“爹、娘,快出来帮我搬东西!”

一嗓子将左邻右舍都喊了出来,见停在她身边的板车上堆着鸡鸭猪肉块,均都新奇,“古家怎么买这么老些鸡鸭?年货也不必备这么多吧?”

人牙子和儿子今天也在家,蚩羽见古家出来人,从板车上取下来一条肉交给人牙子,又取了鸡鸭各一只递给他儿子,交代了一句:“都是东家给工人发的年货,眉娘是账房,比别人早一天去上工,初七就得到。”

孟晚特意让蚩羽去,交代他每送一个都故意说上两句,就是堵住那些胡乱猜测的邻里嘴巴。

蚩羽说完就走,眉娘的哥哥都听愣了:他妹真成工坊账房了?还正经收了年货回来?比起还在念私塾的哥哥,这个家反倒是妹妹先成人了?

“爹!你快帮我拿着点,我这工钱太坠人了,拿着手疼。”眉娘神气地使唤古牙子。

古牙子看她这嘚瑟样就好笑,但闺女挣钱回来是好事,“成,爹给你拿着,晚上给我闺女挣回来的鸡炖了,给你好好补补。”

两大串铜板挂在手腕上,一家子提着年货热热闹闹地回了家,剩下一群看傻眼的邻居。

眉娘家境不错,周围住的人家也都是吃喝不愁,家里做点小买卖的,她们尚且难以置信。

其余如住得偏远,家境不好的言哥儿,上了两月工,回家又是拿钱,又是有人专门给送年货的便更招人眼红了。

“言哥儿,你去那个棉坊年后还招人不?你看我家你二妹能不能也跟你去?”有人直接跑去言哥儿家问。

言哥儿为难地说:“我们东家说年后人就够了,暂且不招新人。”

那人闻着言哥儿家里的肉香味儿,磨蹭着不肯走,“你就帮婶子问问吧,不求挣你这么多,一月八百……五百也成啊!”

“张婶,不是你说我哥在外头早出晚归干得是下三滥的活计吗?咋还让你二闺女也去,不怕她叫我哥卖了啊?”言哥儿妹妹从厨房跑出来,叉着腰对邻居大婶不客气地说。

“你这丫头,婶什么时候这么说你哥了?”张婶被个小丫头戳破面皮,闹了个没脸,也不好意思再待下去,只是临走的时候还不死心,“言哥儿,你别忘了啊!等回去的时候记得和管事的提提你二妹。”

“让让,扫地!”言哥儿妹妹提着笤帚扫张婶脚跟。

“这孩子怎么这样的!”

等人出了门,言哥儿妹妹将大门“砰”的一关,小跑着回屋去。

“天天在背后嚼舌根,还当咱们不知道呢!哥,你可别听那老货瞎说,就是棉坊缺人也不让她闺女去!”

房内传来轻咳,“咳咳……言哥儿,你们东家是个好心人,可要好好给人家干活。”

“阿爹,我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