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很好,熟悉的斯坦威大钢琴,几条琶音之后,琴的状态非常好。

随后,让众人耳熟能详,甚至钢琴系的众人,茧子都要听出来了的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在王永中的双手下,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高超演绎,征服了所有人。

迈克从一开始的不屑,到现在被如同天雷劈中一般,浑身焦麻。

对于古典音乐之父,巴赫的名字,就如同数学界物理界的牛顿一般。

所以学音乐的全都无法避开,甚至要评选音乐生最恨的人物榜,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一定是排名第一,而且是遥遥领先差距很大的那种。

而这套《哥德堡变奏曲》更是被誉为是西方音乐史上最重要、最深邃的键盘作品之一,可能没有之一。

现场王永中的演绎,将JS巴赫的对于音乐的探究,对于哲学的思考,甚至对于神学的崇敬,全都表达的淋漓尽致。

技巧此时已经是可有可无了,那独特的理解,让这部被所有钢琴家演奏了无数次的变奏曲,又一次带来了全新的体验。

高下立判,在真正的大师面前,没有什么见仁见智。

这就是当世第一,独一无二的wANG。

果然教授们没有骗人,没有被金钱资本腐蚀,他们是有格局有担当的,这不亚于霍老的评价低了,确实低了。

在自己听过的最早的录音,比如拉赫玛尼诺夫,到后来的霍老,席夫,齐默尔曼,再到新生代的基辛、周媛。

比起wANG全都不如,再再以前的李斯特、肖邦,没有录音不得而知,反正听过的全都不如。

原来有多嫌弃,现在他就有多崇拜,这就是先抑后扬带来的效果。

迈克瞬间变成了他的粉丝,而且是脑残粉。

恨不得作为他门下的走狗的那种。

王永中非常享受,在如此宽大的音乐厅中演绎如此重要的作品,乐符回旋在空中,如同和巴赫和诸神对话,和音乐宇宙对话。

六十分钟多点,王永中的速度不快不慢恰到好处。

现场在乐曲结束后,过了好久,这才在迈克这个脑残粉的欢呼鼓掌中醒了过来。

“太棒了。”

“无敌了。”

简单的欢呼鼓掌不足以表达众人的心情。

对于如此完美的演绎,真的属于有生之年系列了。

好多钢琴系的学生老师,全都流下了幸福的泪水。

不过想到后面还有两支大作品,聪明人已经开始掏出手机,呼朋唤友了。

格拉夫曼此时鸡贼的笑了,他笑的特别开心。

他早就打开了音乐厅内的录制设备,从影像到声音全都完美的录制下来。

想想之后还有两支大作品,他就忍不住的激动。

不过激动之余,也有些可惜,可惜自己学校的乐团太菜了。

此人只有“柏林爱乐”、“维也纳爱乐”才能配的上,至少也要前十的吧,比如家门口的费城管弦乐团,波士顿这样的。

不过现在肯定来不及,只好尽可能的给些时间让小家伙们排练排练了。

“mR.wANG,能不能等一会,我让奥托-维尔纳·穆勒,先调教调教他们。”

王永中当然希望和自己合作的乐团可以尽量完美,所以点头同意。

而从刚才大家对于自己《哥德堡变奏曲》的满意程度,王永中确认了自己的水平,确实已经是突飞猛进,简直是坐上了火箭,来到了一个老高的程度,甚至世上最高的程度了。

这样一来,接下去的拉三和勃二,就是自己第一次将自己的钢协献给这个世界,乐团也完美越好。

随后穆勒也上台,这个有着一头银白半长发的老头,身材高大,气质卓绝,是一个典型的德国佬。

随后,在他的带领和迈克的配合下,乐团成员兴奋的磨合起来。

不过,不一会小提琴教授希尔芙斯坦上台了,“hi,迈克,死开,做隔壁去。”

迈克一愣神,我特么谁那么牛逼?一看是自己恩师啊,好吧,对着边上的副首席挥挥手,意思你也死开。

于是一个挪一个,最后一个家伙,哭丧着脸,特么的什么事啊,我算是多余的?

好在教授还是有良心,挥挥手让人添了一把椅子,这才算是太平下来。

既然小提琴教授如此不要颜面,那其他人顿时也来了兴致。

管乐的、铜管的、中大提琴的、这些教授们全都上来亲自上阵。

看的打定音鼓的学生,瑟瑟发抖,小提琴加一个人完全ok,本来学院的乐团就是中等配置,只有20人出头。比起大型乐团的三十多人,要少多了,这才多加一人,完全ok。

木管组和铜管组各个乐器都是两人的配置,加一个教授那也不错。

但是敲鼓的就自己一个啊,就这一组鼓,难道我要被顶替了?

不过好在场下没有见到自己老师,这才安心继续练习。

许多老师学生接到了通知,全都到了现场,半个小时不到,走道里都站满了人。

都先来见识一下,这个wANG,到是是不是如手机里吹的,史上无二,天下第一。

由于上来了很多教授作为各自组首席,排练用时延长。

终于过了一个多小时,指挥老头冲着王永中点点头,熟悉的低沉的d小调和弦开场,营造哀而不伤的氛围,王永中的钢琴以简单的八度节奏进入,极为克制的开始了引子。

随后这场被柯蒂斯吹了无数年的演出,正式呈现在大家的眼前和耳中。

炫技炫技还是炫技,快速的琶音和大量的跳跃,让现场所有的钢琴系学生老师,全都目瞪口呆。

这那么游刃有余的吗?一点都看不出有任何的急切,稳,太稳了。

这得益于王永中的一双大手,比起博物馆中李斯特的大手,都要稍大一些。

非常容易的度过了技术难点,迎来了最让人舒畅的第二乐章,在美妙慢速的乐曲中,众人渐渐迷失在这浪漫的俄国苍茫大地上。

最后最为考验快速跳跃的第三乐章,如同密集的子弹袭来,让人过瘾的同时,感受那种狂热的生命力。

现场不论是王永中还是台上的乐团,都过瘾极了,一种不吐不快,音符在前面飞,自己的灵魂在后面追,而身体却只能老老实实的坐在台上。

这种从来没有过的体现,让所有乐手都受益匪浅,以至于这些学生,几乎全都焕发出比上一世更璀璨的职业生涯。

之后的勃拉姆斯第二钢协,又是以另一种方式呈现给大家。

这次大家彻底的感受到王永中对于艺术性方面的造诣。

比起技巧,艺术演绎方面,王永中带给大家的震撼和印象才是最最深刻的。

这些无法用言语报答的艺术思想,和接近于哲学深度的乐曲,算是让古典乐的魅力得到了非一般的体现。

如果现场是那些非古典乐爱好者的话,一定会瞬间被王永中圈粉,从而进入古典乐这浩瀚的宇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