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刻!马上!命令队伍迅速撤离出去,到营帐外面列队布阵!你,立刻去传达我的命令,让所有人都打着火把,沿途顺便去收拢那些走散的士兵!
告诉他们,绝对不可以乱跑,必须到后面去列队,绝对不允许冲乱我们的队形!”
杨嗣昌的声音在混乱的大营中显得格外响亮,他的命令清晰而果断,没有丝毫的犹豫。
不得不说,杨嗣昌的这个决定非常明智。明军的大营内到处都是木质结构,一旦火势蔓延开来,后果不堪设想。
在这样的环境中,唐军的刀剑再锋利,又能杀死多少人呢?就算他们能杀一千人、一万人,那又如何?
恐怕唐军士兵的刀剑都砍到卷刃了,也不过是杀了区区几千人而已。而与此相对的,只要明军士兵不尽快撤离出去,就算有再多的人,也会在无情的火势和缺氧的威胁下纷纷倒下。
所以,杨嗣昌毫不犹豫地做出了这个决定,他深知时间紧迫,不能有丝毫的耽搁。每多浪费一秒钟,就可能会有更多的士兵失去生命。
“是,督师大人!”刚刚还觉得人生十分迷茫的侍卫长,顿时感觉好像找到了人生中的指引明灯,腰也不疼了,腿也不酸了,回答的声音也十分的洪亮。
没错,哪怕是此时乱成一锅粥的明军大营,其实也聚集起来了一批有组织的队伍,趁着中军大营的布帘被风掀起来的时候,杨嗣昌就看见了沉默着站在那里等候命令的士兵们。
真正乱起来的还是外围比较靠近火势的军营,杨嗣昌他自然坐镇在军营中间,火烧过来还是要一定时间的。
再加上护卫杨嗣昌的士兵自然都是些百战精兵,这些人什么没见过?只要不是死到临头,他们都还是可以相对冷静的。
侍卫长虽然在最初的时候因为惊慌而有些失措,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缺乏真正的才能和实力。
事实上,当他听到警报声响起的瞬间,他就强迫自己冷静了下来,并展现出了出色的组织能力。他立即将身边的士兵们召集起来,让他们整齐地站成一列。
其他那些暂时找不到自己所属队伍的士兵们,在看到侍卫长和他的队伍如此有序地站在一起时,心中不由得涌起一股安全感。
这种感觉就像是在茫茫大海中漂泊的人突然看到了一座灯塔,让人感到安心和稳定。
于是,这些原本有些迷茫的士兵们,不由自主地朝着侍卫长和他的队伍走去。随着越来越多的士兵加入,这支队伍的规模也逐渐壮大起来。
此时接到了杨嗣昌明确的命令。杨嗣昌的表情依然淡定自若,仿佛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这种沉稳的态度,不仅让士兵们对他更加信任,也让他们感到自己有了明确的方向。
就像一群找到目标的苍蝇一样,士兵们不再像之前那样四处乱窜,而是目标明确地朝着没有火势的另一边走去,准备离开这个危险的地方。
士兵们的心思其实非常简单和淳朴,他们并没有太多复杂的想法和考量。在他们眼中,杨嗣昌的生命是极其宝贵的,甚至可以说比他们所有人的性命加起来还要重要得多。
毕竟,杨嗣昌是他们的长官,是他们的领袖,是他们所依赖和敬仰的人物。在他们的观念里,保护好杨嗣昌的安全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所以,当他们看到连杨嗣昌都毫不畏惧地面对某种情况时,他们心中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一种勇气和决心。既然连杨嗣昌这样的重要人物都不害怕,那他们这些出身低微的士兵又有什么好惧怕的呢?
这种想法虽然有些单纯,但却反映出了士兵们内心深处对于杨嗣昌的高度认可和忠诚。他们相信杨嗣昌的判断,相信杨嗣昌会带领大家走向另一个胜利。
于是,他们原本紧张的心情逐渐放松下来,心中的不安也慢慢被抛到了脑后。甚至有些人开始暗自思忖:“不就是起个火,配合一下敌人的袭击嘛,有什么好怕的?”
就这样,他们一边走着,一边大声呼喊着自己的同伴赶紧撤离。这呼喊声在通道中回荡,远远地传了出去。听到这声音的人们,纷纷开始行动起来,加入到他们的队伍当中。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队伍逐渐变得庞大起来,而且越来越长。他们彼此之间相互呼应,脚步也变得更加坚定有力。
在这不断壮大的队伍中,每个人都怀着同样的目标——尽快逃离这个危险的地方,找到另一个出口。他们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着,离目标也越来越近。
而就在杨嗣昌他们出发的同时,张定才带着百十来个加起速来的重骑兵和一部分精锐步兵进入明军大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