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都市言情 > 香江:开局刚到岸 > 第1149章 意指明报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香江的期刊界竞争异常激烈,这让柳如烟不禁心动起来。

想当年,金庸先生宣布退休时,明报集团成为了众多集团觊觎的目标,而柳如烟当时也成功地进入到了这场竞争的核心位置。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金庸先生对另一个人——于海更为欣赏,最终明报落入了他的手中。

值得一提的是,《明报》的前老板金庸先生一直怀揣着一个心愿,那就是创办一份大众化的中型报纸。

为此,他从市场定位的角度出发,将报纸分为特定性和大众化这两大类。

具体来说,《华侨日报》主要面向社团人士和专业人士;《明报》则以知识分子为主要读者群体;《星岛日报》的目标受众是年龄较大且对地产特别关注的读者;《信报》和《经济日报》则侧重于工商界和证券投资者。

另一方面,《东方日报》、《成报》、《天天日报》、《新报》、《快报》等不限制特定的读者群,面向大众,因此销路通常较大。

不过,于海接手明报之后,经营的不错,一直让柳如烟没有动手的时机。

然而,直到此刻,柳如烟才察觉到一些端倪,并向陈玉莲透露了自己的想法。

原来,自从于海接手明报以来,他心中一直怀揣着一个宏伟的目标,那就是成为香江的报纸之王。

在香江,销量较大的报纸往往都是面向大众的。

其中,《东方日报》无疑是最受欢迎的,其销量估计高达 30 万份以上,稳坐头把交椅。

紧随其后的是《成报》以及王志远的《天天日报》,它们的销量也都超过了 20 万份。

面对这样的竞争态势,于海毅然决定创办一份名为《现代日报》的大众小报,立志要超越《东方日报》那令人瞩目的 30 万份销量。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于海邀请了龙景昌担任《现代日报》的总编辑。

龙景昌可是业界的资深人士,他不仅曾任《新报》总经理,还担任过《儿童日报》社长。

由他来组阁并策划新报,无疑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不过,龙景昌也明确表示,他不会长期担任总编辑一职。

他更希望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发行和经营方面,以确保《现代日报》能够在市场上取得成功。

但是明报的雷伟坡被郑经瀚挖走,这无疑给明报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然不过于海也马上出手,成功地将东方集团的一员猛将——《东周刊》的总编辑叶一坚挖到了自己麾下,让他来担任《现代日报》的总编辑。

东发日报的马老板折将之后,马上高挥银锄,去挖别家传媒的墙脚,亦大有斩获。

于海心中一直怀揣着一个宏伟的目标,那就是成为香江的梅多克。

然而,命运却似乎总是与他开玩笑,梅多克竟然将香江最早的英文报纸《南华早报》卖给了郭鹤年。

就在人们还未从这一震惊中回过神来的时候,东方集团的马澄坤突然宣布,他将推出一份全新的英文日报——《东方快讯》,直接与郭氏的《南华早报》展开正面对决。

随后,马澄坤以高薪挖走了《南华早报》的 40 多名骨干成员,其中不乏许多洋编辑。

这无疑给《南华早报》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也使得这场报业竞争愈发激烈。

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柳如烟作为新潮流的负责人,自然也不敢掉以轻心。

她果断采取措施,收紧新潮流的员工,尤其是各个期刊报纸的编辑,同时加大员工的福利待遇,以稳定军心。

然而,尽管各方都在这场激烈的斗争中拼尽全力,总有一些报纸难以承受压力,率先败下阵来。

而这第一个出局的,便是香江最古老的报纸——《华侨日报》。

《华侨日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1858 年,它的前身是香江首家中文报纸《中外新报》。

1919 年该报易主,改名为《华商总会报》。

1925 年,年仅 27 岁的岑维休接管该报,易名为《华侨日报》。

1991 年底,《华侨日报》最终让给世界报业大王梅多克。

郭鹤年在收购南华早报时,梅多克竟然将华侨日报也一同打包卖给了郭鹤年。

《华侨日报》就如同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一般,早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想要重振旗鼓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南华早报》则将《华侨日报》的 50%股权转手卖给了宝源投资基金。

如今的《华侨日报》销量已经跌破一万份,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地下降,可以预见的是,它很快就会面临停业的命运。

新潮流杂志社,柳如烟正静静地看着手中的《现代日报》,心中暗自思忖着该如何采取行动,从于海手中夺回《明报》的控制权。

对于于海这个人,柳如烟心里很清楚,自己当初实在是太大意了,竟然让他成功地赢得了金庸的欢心,进而获得了《明报》的经营权。

于海1959 年出生于香江的一个中下层家庭,1967 年,他前往加拿大沙省大学攻读政治系。

1989 年,这一年正是《明报》创刊 30 周年的重要时刻。

在一场盛大的茶会上,金庸突然宣布辞去社长一职,只保留明报集团主席的职位,并且表示自己将彻底淡出江湖,不再过问《明报》的具体事务。

于海为顾问,带日本德间书周老板前来洽谈。

洽谈未果,金庸对这个年轻人留下良好印象。

金庸之意,不在《明报》售价多少,而是未来的继承人能否将《明报》精神发扬光大。

金庸子女无意料理报业,金庸也曾想在集团内物色掌门人,一直举棋不定。

于海花了多年功夫,与金庸搞好感情。

他很多时陪金大侠看戏,吃大闸蟹,又不时大谈办报理想,令他老人家十分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