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其他类型 > 江汉朝宗 > 第11章 百年传承 美酒焕春(1)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1章 百年传承 美酒焕春(1)

刚开始时,古春也没有想过在她的酒店里卖他舅舅酿造的散篓子——毕竟古寨春酒楼的定位是高端酒楼。

在三姓寨这穷乡僻壤,虽不至于每天都有人消费茅台、五粮液,但最起码也得是洋河、西凤、汾酒之类的名酒,最不济也得是庐陵县自产的庐陵王了。

但总有一些做工程或者是山货、木材、药材等贸易先别人一步发家致富的三姓寨土着,指名点姓地要喝当年的那种散篓子。

有的人说是怀念小时候的那种味道——三姓寨人从小就会被大人用筷子尖尖蘸上酒培养酒量;而有的人则是要忆苦思甜——想再品尝品尝当年那几毛钱一斤的散篓子,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味道。

于是,唐三爷从他的酒窖里搬了几坛子不知存放了多少年的老酒到古寨春酒楼。

古春捏着鼻子吩咐服务员把坛子上厚厚的一层灰尘和一层酒霉擦拭干净后,摆放到古寨春一楼大厅的酒楼总台前,没指望有人问津,更没指望拿着个赚钱。

谁知道那第一个酒坛子打开的那一天,古寨春酒楼简直炸锅了!

当封口窖泥好不容易被掰开后,一股浓郁的酒香霸气十足地在古寨春酒楼里弥漫开来,很快就从一楼大厅渗透到二楼、三楼......

整栋楼,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之内,都氤氲着扑鼻的酱香!

这是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

这些三十多岁的新一代三姓寨人,记忆还停留在几十年前,早就只剩下模糊的片段,根本不记得这酒的味道了——更何况那时候根本没有选择,也没有对比。

现如今,他们喝过了茅台,喝过了五粮液,然后再打开这坛酒时,自然而然就有了参照物,不自觉地就开始了比较。

等他们一品尝,简直都惊掉了下巴!

谁都没有想到在这穷山恶水、深山老林里,竟然还深藏着这么好喝的酒!竟然还有这么高的酿酒技术、这么牛逼的酿酒人!

唐三爷的散篓子开坛即出名,古春猝不及防——她甚至都还没来得及定价。

她原本想随行就市,高粱酒嘛,散篓子也就二三十块钱一斤,在她酒楼里卖贵点,也不好超过五十块钱一斤吧!

但是,她那天突然灵机一动,说今天这坛酒大家只管喝,价钱就别问了,只当是她请大家的。

当晚打烊后,她详细地咨询了唐三爷,核实了酿造成本,当然也顺便核实了两河口老酒坊的现有产能。

第二天,当人们再次进到古寨春酒楼时,发现收银台旁边那几个原本灰突突的酒坛子焕然一新,坛子上用大红纸写着“古寨春酒”四个大字——一夜之间,古寨春酒诞生了。

古春在第一时间就联系了工商部门,将“古寨春酒”注册了商标,然后就用景德镇烧制的青花瓷瓶将原来的坛装散酒进行了分装,不同的年份用不同的瓶型,瓶体上一律贴上赶印出来的精美瓶签,零售价格也在她的反复斟酌下出来了——入门级也就是当年生产的古寨春酒八十元一瓶,三年窖藏的一百二十八元一瓶,五年的一百六十八,十年的三百六十八......最贵的一款是五十年陈酿,标价一万两千八百元一瓶!

这个价格出来以后,引起了极大地争议,无论是三姓寨本地人还是外来客商,都觉得这价格定的太离谱了。

“难道比茅台和五粮液都要金贵吗?”食客们一边品头论足,一边又忍俊不住点上两瓶品尝品尝——喝过以后,他们集体选择了闭嘴。

古春把这些听在耳中,看在眼里,她心中还有一盘大棋。

唐三爷坦诚地给她讲过了,两河口的老酒坊年久失修,说不定哪天下一场暴雨涨一河大水就灰飞烟灭了。

虽说现在勉强还能够酿酒,但根本谈不上产能——他拼死拼活一年下来也就能酿出一千多斤酒。

在几个关键生产环节时,还必须要请上几个人帮工。

否则,他一个人就会手忙脚乱,甚至会错过良机而把一甑好酒给酿坏掉。

古春说怎么可能嘛!我不是看着那么大几口铁锅,那么大的发酵池,还有那么大的一个山洞,最起码也可以窖藏几万斤酒吧!

唐三爷白了她一眼,气得半天没说话。

古春又是撒娇又是哄他,唐三爷才道出了实情。

原来这祖上传下来的酿酒技艺有着严苛的要求,每一步都必须严格按照要求来,否则酿出来的酒根本就不是那个味道。

比如说,酿酒所需要的酒曲只能在每年的端午节前后制作,这可不是随意而定的,而是要根据当年的气温、日照和水汽等多种因素来确定具体的制作时间。只有在这些条件都恰到好处的时候,才能制作出优质的酒曲。

然而,酒曲制好后,并不是马上就可以开始蒸煮高粱了。还需要耐心等待,一直到重阳节前后,才可以进行第一次投料。这个时间的选择同样有其讲究,是经过长期实践和经验积累得出的。

在接下来的过程中,更是需要严格遵循传统工艺,进行九次蒸煮、八次发酵。这可不是简单的重复操作,每一次蒸煮和发酵都对最终的酒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且,就连取酒也需要进行七次,每次取酒的风味和口感都各不相同,各具特色。

每次蒸煮都需要花费两到三个小时,这不仅考验着酿酒师傅的耐心,更需要他们精准地掌握火候和时间。而每次发酵则大约需要一个月的时间,让高粱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充分发酵,释放出独特的香气和风味。

如此复杂而精细的工艺,使得整个生产周期长达约10个月。这期间,酿酒师傅们需要全神贯注,精心呵护每一个环节,才能最终酿出一瓶瓶香醇的美酒。

古春着实吃了一惊,她以前从来没有想过,酿出一壶好酒来需要如此繁琐的程序,要花这么长的时间。

这样看来的话,仅靠唐三爷一个老人,一年能够酿上一千多斤酒就真的很不错了。

区区一千多斤酒,甭说窖藏储存陈化了,全部拿到酒楼里来卖,一个月的量都不够。

更何况,自打古寨春酒的名声打响以后,愈来愈多的三姓寨人在选择馈赠好友的礼物时,不再是山货了,首选就是古寨春酒。

这个量就大了!

要知道,三姓寨人是最讲究人情世故的了。

光是走亲串户都要消耗巨大的量,还有那托人办事、商务往来,都需要古寨春酒来撑局面。

直到面临这些问题时,古春才意识到自己过早地打开了这个潘多拉盒。

她原以为舅舅唐三爷就像是一个魔法师,可以源源不断地为她输送优质好酒。

但没有什么事情可以难倒她,既然产能有限,库存告急,那就上价格杠杆。

把价格定的高高的,一来可以屏蔽那些凑热闹、偶尔才能消费一次的低端消费者,培养真正的古寨春粉丝——要知道,价格永远抵挡不住热爱;二来,也为今后大量上市的古寨春酒做好了铺垫。要知道,降价容易涨价难,高开低走比低开高走要容易多了。

唐三爷从来都没有想过要把自己酿的酒卖到这么高的价格。

几十年来,十里八乡的乡亲们,无论是喜事白事,用的都是他家的酒。

从八十年代的五毛、八毛一斤,到现如今的二十块钱一斤,他已经很满意很知足了。

可他的外甥女一上来就把最低零售价定在了八十块钱一斤!

谁还能消费得起?三姓寨没有一家是有矿的。

这多少让他有些不安,毕竟,过去的那些老主顾对他总是不舍不弃,在那些最艰难的年代也在照顾他的生意。

现在条件好了,自己却来上这么一出,还不被别人戳破脊梁骨?

因此,他坚决不同意古春的定价策略。